墙倒众人推,释永信彻底凉凉,但“六根不净”的,不光是释永信
发布时间:2025-09-05 16:54 浏览量:1
2025年9月4日,河南省佛教协会一纸通报把少林寺推上风口浪尖。
通报里说,住持释永信涉嫌挪用寺院资产,还违反戒律和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甚至被指育有私生子。
这个在少林寺待了几十年的"高僧",被直接定性为"六根不净"。
佛门讲究"眼不染色、耳不乱听"的境界,可这事一爆出来,让人不得不琢磨:
当禅宗祖庭的掌舵人被指六根全污,背后到底藏着啥问题?
一、当寺院成了"商业帝国",眼睛里还能有佛祖吗?
释永信治下的少林寺,早不是人们印象里敲钟念佛的清净地。
游客进山门,他看到的是每天上万的客流量;武僧练功夫,他想的是能不能拍成电影、卖出门票。
有数据说,少林寺光商标授权每年就能拿好几千万,甚至还曾打算把寺院资产打包上市。
这事听着挺荒诞,把佛祖的地方当成赚钱公司,这不就是通报里说的"眼不净"吗?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名下的公司控制着十多家企业,2022年还花4个多亿在郑州买了商业地块。
想想看,普通僧人月薪才几百块,可核心层却能调动这么多资金,这哪是修行场所,分明像个权力垄断的"独立王国"。
记得普陀山每年门票收入超20亿,灵山大佛也有8亿进账,可少林寺这商业化步子迈得,怕是把"普度众生"的初心都走丢了。
二、听惯了奉承话,真话就成了耳边风?
释永信爱听什么?"大师英明""住持远见"这类话他肯定爱听。
但媒体质疑寺院商业化过度、僧人风气不好时,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说人家是嫉妒。
这种"耳不净"其实挺危险,就像泰国那个阿差住持,因为听不进批评最后还俗逃亡,权力一旦被掌声包围,人就容易飘。
他的公关话术更是一绝。
把商业化说成"佛教现代化",把海外巡演包装成"文化输出",可实际上呢?
武僧在拉斯维加斯赌场表演时,观众打赏的钞票直接塞腰带里,这和"不持金钱"的戒律咋看都不搭。
当住持把公关稿练得比佛经还熟,嘴里念着"弘法利生",心里算的却是账本,这"舌不净"背后,怕是信仰早成了生意的幌子。
三、从身纵欲到意逐权,六根沦陷是怎么发生的?
通报里最刺眼的,是"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出家人本该守身如玉,可他却带头打破戒律。
这事坐实了多年传闻,也让人想起中佛协2018年发的通知,专门禁止宗教商业化不良影响,可为啥到了少林寺就失灵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意不净"。
他心心念念的是把少林打造成国际品牌,是怎么操作项目资金,甚至被指包养情人。
别人闭眼是打坐,他闭眼怕是在打权钱的算盘。
这种心念被欲望填满的状态,和禅宗"一念不生"的追求完全背道而驰。
就像楼宇烈教授说的,现在好多地方是"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可当方丈都成了"CEO",寺院不就成了赚钱机器吗?
四、商业化不是原罪,可底线在哪?
其实古代寺院也有产业,唐朝就有寺院放高利贷。
但现代商业化不一样,少林寺一年旅游收入超12亿,这么大的资金流没监管,不出问题才怪。
灵隐寺卖文创产品一年挣300多万,人家把收入用途公开,这才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路子。
这事最该反思的,是怎么让寺院回归信仰本质。
中佛协说了要抵制商业化不良影响,可具体咋做?
或许该学学灵隐寺公开财务,或许该切断商业资本介入的链条。
毕竟少林寺不只是个景点,它是禅宗祖庭,是很多人心里的信仰符号。
当铜臭味盖过檀香味,毁掉的可能是整个佛教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