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喝茶等于毁肾、毁胃、毁骨,毁血管,尤其这8种人万万喝不得

发布时间:2025-09-05 20:16  浏览量:2

四代同堂的早餐间里,王大爷又端起了自己最爱的那大杯浓茶,还不忘拉着老邻居唠唠家常。他一喝就是“小半罐泡一小壶”,觉得“只要茶够浓,身体才有劲”。结果最近体检,医生皱眉劝他:喝茶没错,但浓茶真不能随意喝,尤其你这个年纪和身体状况,喝错了茶,反倒毁健康。

很多人并不陌生,饮茶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科学喝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让爱茶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喝法不对,长期下来,真的可能毁肾、毁胃、毁骨,甚至让血管跟着遭殃。尤其这8种人,本来身体就有基础问题,每一口浓茶、久泡茶,可能都在慢慢透支你的健康积累。

到底这样喝茶有什么隐患?哪些人应远离?说说大家最容易误踩的坑。

看似清香的茶水,为什么会被医生告诫“喝多了,等于慢性自杀”?理由并不复杂。

肾脏负担加重:大量饮用浓茶、久泡茶,含氟高、鞣酸多。长期摄入,容易出现肾内“茶叶型氟中毒”,特别是老年人肾功能本就下降,排出能力弱,更容易累积,肾脏负担翻倍。比如有研究指出,“每日饮用过量浓茶的人,肾结石发生率较普通饮茶者高出近1.5倍”。

胃部受损:浓茶中咖啡因、茶碱、鞣酸过高,对胃壁细胞是强烈“刺激”。长期下去会让胃粘膜受损、炎症反复,甚至增加消化道溃疡机会。数据显示,约有70%以上胃溃疡患者喜欢浓茶或空腹饮茶

血管和心脏压力增大:如果你是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这类人群,喝浓茶反倒是“添堵”。茶里的咖啡因、茶碱正好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脏,让心跳加快、血压飙升,还容易失眠,轻则心悸,重则血管意外。

骨骼变脆、骨质流失:不少人都不知道,浓茶里的咖啡碱会加快尿钙流失、抑制钙吸收。其实这种“双重打击”是很多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的隐形推手。

营养失衡、药效干扰:喝浓茶还会妨碍铁、镁、钾等营养的吸收,鞣酸能和体内蛋白质结合变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让你吃得下却吸收不到。“茶叶和多种降压、催眠、镇静药物会相互反应”,药效被抵消,特别尴尬。

有些说法夸大了茶的好处,比如“浓茶解酒、护肝”等,实际上大剂量浓茶反而更容易伤身。茶叶本身没错,错误的习惯才最要命。

偶尔小酌几杯淡茶倒是没啥,重点是浓茶、久泡茶和特殊体质或疾病人群,真不能再“照旧喝”。

胃溃疡

喝浓茶除了刺激本已受伤的胃,还会让胃酸分泌严重超标,愈合变慢,“溃疡反复发”成常态。有医生门诊遇到喜欢饭后一杯浓茶的中老年人,胃病迟迟不好,追根溯源就是饮茶方式不当。

心律失常、心衰、冠心病

茶碱、咖啡因能让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耗氧和负担,容易引发早搏、房颤甚至心力衰竭。这类人本身血管“旧疾”多,强心刺激对身体根本不友好。

甲亢

甲亢本来新陈代谢快,浓茶再刺激神经,导致心动过速、消瘦、失眠更明显。加速营养流失,修养期反而更难好。

青光眼

浓茶让眼压上升,易诱发急性发作,重的可能引起永久视力损伤。眼科医生都提醒,青光眼患者要远离刺激性饮品,尤其这些“浓稠苦涩”的茶。

痛风

茶叶里的嘌呤物质,机体代谢后会加重尿酸积累,让痛风发作机会增高。痛风人群本就要减少高嘌呤摄入,别再以为喝茶解腻了。

肾结石/便秘

浓茶/久泡茶里的鞣酸容易结合钙、形成结石;还容易降低肠道分泌,增加便秘概率。肾病、便秘患者建议尽量避免。

抑郁症患者

喝浓茶容易让神经兴奋、睡不着,反而影响精神状态。有一定焦虑或情绪疾病基础的朋友,喝茶要格外注意。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

这几种情况都属于特殊生理期,浓茶影响铁、钙等营养吸收,可能加重贫血;咖啡因还能对胎儿、乳儿产生不良影响,像胎动增加、婴儿易烦躁、奶量减少等情况都与浓茶有关。

还有一点,无论啥体质,如果爱喝霉变茶、串味茶、久泡茶、过烫茶、生茶、焦味茶、隔夜茶,也都是风险极高的坏习惯。这些茶通常细菌、杂质多,身体吸收后就是隐患。

“既然喝茶有这么多讲究,那还能不能继续喝?” 其实茶本身问题不大,健康人的话,每天饮茶12克以内,每次3克左右配150毫升水,选择清淡、温度不过烫的茶就好。

靠谱喝茶,医生建议:

不喝太浓、太烫、过夜、变质的茶。喝茶讲究“清淡为宜”,一旦嘴里感到特别苦涩、口齿生津发麻就说明茶够浓了,马上减少投茶量。

饭前、饭后、睡前、饮药2小时内不喝茶。这样最大程度减少对胃、营养和药物的干扰。

特殊人群或体质(上述8类)可选择温水、淡茶,小口慢饮。实在想喝,可以减少浓度、缩短饮用时间,或者用开水冲泡后倒掉第一泡。

生活里想通过喝茶助力健康,不妨选择绿茶、白茶等较为温和的品种。身体基础病明显的人,喝茶前可以和医生沟通,评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4. 《健康报》2024年第5期:浓茶与肾功能关系
5.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与健康手册
6. 《高血压患者饮食与保健》主编 崔玉涛
7. 《中老年人肾病防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