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临床总结,仝小林教授:糖尿病控不住,问题可能出在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9-05 22:44 浏览量:1
2024年广州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会场外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年逾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一位母亲带着女儿特意赶来,只为当面道谢。母亲激动地指着身边的姑娘说:“她就是您20多年前救活的小婴儿。当时医生断言她‘非死即残’,劝我们放弃治疗;如今,她已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
听到这话,会场一时静默。那位姑娘目光闪烁,仿佛想说什么却又哽咽难言。94岁的仝小林院士,神情平和而慈祥,轻轻点头,眼底透出医者的欣慰。这并非他从医生涯中唯一的奇迹,却足以折射出他一生的坚守与智慧。四十余载行医生涯,他不仅凭三丸安宫牛黄丸创造生命奇迹,更以探索和汗水建立起现代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世纪难题。
仝小林1956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冬季漫长而寒冷,窗外飞雪掩映的街巷,伴随着他童年的成长。他自幼耳濡目染乡间草药与家传方子的故事,对医术萌生了朦胧的向往。1977年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拂大地,年仅21岁的仝小林毅然报考医学,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医系(今长春中医药大学)。五年寒窗,他沉浸在浩瀚典籍与临床观察之中。
1982年毕业时,仝小林以优异成绩考入皖南医学院,成为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这一抉择,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多年后回忆起与李济仁的初次相遇,仝小林仍动情地说:“当时李老师来长春讲《黄帝内经》。深奥晦涩的文字,经他讲解顿时豁然开朗。他能将原文逐条脱口而出,还能结合临床娓娓道来,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学问。”
在皖南求学的岁月里,仝小林亲身感受到了李济仁教授的学识博大与格局开阔。李济仁不仅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更在中医院、综合医院、医学院多方历练。他常告诫弟子:“西医写书,中医也要写书;西医搞科研,中医同样要搞科研。”这种思路突破了传统的“家传秘而不宣”,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术和临床之间自由徜徉。李济仁还倾囊相授,将自己和历代新安医派前辈诊治痹证、痿证时的经验规律,悉数传给弟子。
仝小林深受启发,决定沿着“痹痿统一论”深入探索。他埋首书堆,翻阅古今文献,仅卡片摘录就做了数千张。他后来回忆道:“夏天在宿舍外的路灯下看书,为了防蚊子,脚上只能穿胶鞋;冬天太冷,我就把热水袋塞进当地人称作‘饭捂子’的草窝里,把脚伸进去取暖。”这种艰苦却专注的学习,锻造了他扎实的学术根基。
1985年,仝小林与导师合著的《痹证通论》问世。这部系统论述痹病的专著,开风气之先。首届国医大师王玉川、朱良春在序言中称赞道:“他们的研究方法,融汇古今,结合中西,理论联系实际,正是中医治学的优良传统。”这本书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全新视角,也让仝小林第一次感受到“学术成果能被社会认可”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人生第一本书的出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迪。”
同年,在李济仁的推荐下,仝小林前往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邹云翔教授。邹老年事已高,日常指导多由周仲瑛教授承担。于是,仝小林形成了“一源三流”的学术格局:以中医药为根本,承续白山黑水的地方医学,新安医派的精华,以及孟河医派的理法方药。这段博采众长的学习经历,使他逐渐具备了“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学术风格,也为他日后在糖尿病研究中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4年,仝小林调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面对糖尿病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提出以“糖络病”统摄现代糖尿病病名,重新构建中医的分类、分期、分证体系。在糖尿病早中期,仝小林创新性地结合《内经》脾瘅理论,首创“开郁清热法”。更重要的是,他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历史难题。这一成果彻底改变了社会对中医糖尿病治疗的认知。
仝小林提出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形成了覆盖糖尿病前期、早中期直至并发症的中医诊疗体系。在此框架下,他还带领团队研发出多种有效方药,成果陆续写入国际、国内指南。这不仅让中医从“辅助治疗”走向“独立方案”,更为患者提供了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新路径。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仝小林提出“随症施量、剂量阈值”的方药量效理论,填补了中医用药量效研究的空白。这一理论框架,使中医用药不再仅凭经验,而有了循证依据,推动中医迈入“量化时代”,大幅提升了危重症救治的疗效。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际,仝小林临危受命,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他奔赴三省九地及香港一线,提出“寒湿疫”论治策略,打造社区防控“武昌模式”。仝小林牵头制定三至九版国家新冠中医方案,为武汉、湖北乃至香港的防疫保卫战贡献了中医智慧。因卓越贡献,他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仝小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此外,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一等奖四项、国家图书特别奖一项等诸多荣誉。然而,在无数荣誉面前,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质朴。他常说:“科研最终是要让基层医生能用,患者能受益。”
而在几十年的临床探索中,仝小林也逐渐体会到:糖尿病绝非单一的“高血糖”现象,而是一个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情志起居的全身性问题。血糖数值的变化,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决定病情走向的,是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否。他常说:“中医看糖尿病,看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人本身。气血是否流畅,脾肾能否相互资生,情绪是否郁结,作息是否紊乱,这些才是根子。”
一次医学交流会上,有观众提问:“仝院士,您研究糖尿病几十年,有没有一些不用药也能稳住血糖的小方法?我们不少老年人担心长期吃药伤身体,希望能从生活上多一些调理。”
仝小林沉思片刻,语气平和却坚定地说道:“许多人以为,控糖只靠饮食控制、锻炼和服药。但在我看来,这些只是基本功。如果想让血糖真正稳定下来,还要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做起。我常提醒患者,有三件事常常被忽视,但却比想象中重要,只要做到,血糖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首先,睡眠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环节。现代生活节奏快,不少人习惯熬夜看电视、刷手机,甚至到了凌晨还睡不着。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糖升高。特别是长期缺觉的人,哪怕饮食再清淡,血糖依然可能控制不住。保证每天规律入睡,睡眠时间充足,不仅有助于血糖平稳,还能减轻心脑血管的负担。
其次,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人在紧张、焦虑或生气时,体内也会分泌出让血糖升高的物质。有的患者在家里测血糖正常,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或情绪激动,血糖立刻飙升。这说明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身体代谢。学会调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是稳定血糖的重要保障。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散步、和朋友聊天、听听轻音乐,都能起到缓解作用。
再次,饮食的节律也很关键。这里说的节律,并不是单纯少吃糖或少吃主食,而是要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长期不吃饭容易让身体出现低血糖反应,接着再突然大量进食,就容易导致血糖剧烈波动。这种大起大落,比持续偏高还要危险。规律进食、少量多次,不让身体在“极端饥饿”和“过度饱胀”之间来回摆动,才能真正稳住血糖。
除了这三点,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值得注意。比如很多人吃饭喜欢狼吞虎咽,这样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让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如果能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既能减轻胃肠压力,又能让身体更平稳地吸收营养。再比如,餐后马上躺下或久坐不动,也容易让血糖快速上升,而饭后适度活动,比如散步二十分钟,就能让身体更好地消耗能量。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是作息规律。糖尿病患者如果三餐不定时,生活毫无规律,身体的代谢节奏就会被打乱。长期下去,即便饮食量不大,血糖也容易出现异常。保持起居有序,按时休息、按时进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养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少患者在饮食和药物都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就让血糖趋于平稳。比如一个长期熬夜的年轻人,改为晚上十一点前入睡,早晨按时起床,一个月后血糖就明显下降。还有人只是调整了进餐习惯,坚持细嚼慢咽、避免暴食,血糖曲线就变得平稳了许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往往决定了长期的健康走向。
从整体上看,糖尿病并不是一味强调“控糖”,而是一个综合的健康管理过程。身体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单点的数字。气血津液是否充足、脾胃功能是否健全、情绪是否稳定、作息是否规律,这些都会影响血糖。换句话说,糖尿病不是孤立的数字问题,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折射。
因此,理解糖尿病,就要学会从全身和全程去把握。除了饮食、运动和治疗外,睡眠、情绪、作息、进食习惯等,都应当被纳入管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小小的调整,让血糖稳定,减少波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场长期的“耐力赛”,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而不是急于求成。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每一次自我调节,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累积出健康的结果。血糖的稳定并不只依赖于药物,更在于日复一日的自我管理。
资料来源:
[1]罗艳丽.糖尿病的成因与预防[J].科学生活,2025,(04):110-111.
[2]田亚婷.糖尿病并发症:预防胜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9):7-8.
[3]李莎莎.糖尿病肾病:了解、预防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8):18.
(《50年临床总结,仝小林教授:糖尿病控不住,问题可能出在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