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降压药,若身体出现这4种情况,医生:建议马上停药

发布时间:2025-09-06 10:17  浏览量:1

现在高血压,几乎已经成了“全民话题”。有个调侃说得挺到位:上了年纪,不带个降压药在身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退休干部。很多人一查出血压高,就跟“吃一辈子药”画上了等号。

医生一句“这个药要长期吃”,不少人就一路吃到底,吃得比三顿饭还规律,甚至觉得不吃药,心里就不踏实。

可您知道吗?降压药不是“保健品”,也不是“护身符”。吃得对,是救命;吃得不对,就可能惹祸。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长期吃降压药的人,身体要是冒出这4种情况,真得歇歇脚,不能再傻吃了。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老人吃着吃着药,人突然没精神了,脸色发白,手脚也冷,测个血压——哎哟,80/50,低得像要晕倒。

其实这就是血压过低,是很多人忽略的大麻烦。降压药的任务是压住高血压,但如果吃得剂量大了,或者身体状况变了,药还照旧吃,就容易把血压压得太低。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血管弹性差,反应慢,一低压就容易摔跤、头晕、甚至脑供血不足。

有个老太太,吃了十几年氨氯地平,原来血压控制得挺好,后来天气一冷一热,她就开始老晕,走路不稳。

她女儿还以为是脑梗前兆,赶紧带去医院,结果一查血压,连医生都皱眉头:“这药还吃这么多?她这不是高血压,是吃成了低血压!”降压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年纪越大,反而需要“减药”,甚至“停药”,这不是反常,而是身体状况在变。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隐蔽”——肾功能异常。很多降压药,比如普利类(如依那普利)和沙坦类(如厄贝沙坦),对肾脏确实有保护作用,但前提是肾功能稳定。

如果一个人本身肾功能就差,还长期吃这些药,反而可能加重肾负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痛风、长期脱水的人,肾脏就像老牛拉重车,本来就吃力,再来点“药物负担”,真是雪上加霜。

有次门诊,一个60多岁的大爷,来复查血压,顺便做了个肾功能,发现肌酐升高,尿素氮也不太好。他一点症状也没有,精神头还挺足。

我一问,原来他前段时间感冒拉了几次肚子,水喝得少,药还照吃不误。这就是典型的“脱水+药物”联合出击,把肾脏给绊了一跤。

肾病不像感冒,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它是“慢性熬坏”的,等你发现,往往已经晚了。

我们还得提一种最容易被忽略的表现——咳嗽。不是普通的感冒咳,是那种干咳、无痰、没原因的“骚咳”,咳得人心烦、夜里睡不好。

很多人以为是支气管炎、过敏,吃了好多止咳药都没用。这种咳嗽有可能是普利类降压药惹的祸。像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这类药物,有个典型副作用——干咳。

这咳嗽不伤身,但真难缠,尤其是老人,咳得没完没了,连带着血压也跟着波动。这种时候,换一种降压药,比如用沙坦类替代,很多人咳嗽就立刻缓解了。

问题是,很多患者自己不清楚,以为是“肺有病”,结果跑错了方向,拖了好几个月还不见好。

还有一种情况,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意外——心率异常。有些降压药,比如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本来就会让心跳慢下来,这是它的“正经功能”。

但有些人吃久了,心跳慢得过头了,像坐公交车坐过站一样,本来该下车了,还在硬撑。心跳慢到每分钟50下以下,有的人会胸闷、乏力,严重的甚至晕倒。

有一次,一个70多岁的大哥,吃着美托洛尔,早上起来突然晕倒,家人吓得不轻,赶紧送来急诊。心电图一看:心率只有42次/分钟,医生一边调整药物,一边观察他有没有“心脏传导阻滞”的可能。这种情况就属于“药吃多了,身体不跟了”,不是药不好,而是人的状态变了。

说到这儿,可能不少人心里已经开始嘀咕:那我是不是也得停药?咱得明白一个道理:降压药不是毒药,但也不是万灵丹

你什么时候该吃,吃多少,吃多久,都是根据身体的“实情”来定的。高血压本身就是个“慢性活”,像种田一样,不是种下去就不管了,而是要常年打理,看天、看地、看苗情。

平时吃降压药的人,尤其是吃得时间长了,得学会“听身体的声音”。比如一段时间特别容易头晕、手脚发凉,那可能是血压太低了;如果突然感到没劲,腿肿了,尿少了,那就得查查肾功能。

老是咳嗽找不出原因,那得看看是不是药物惹的祸;心跳慢到像钟表停摆,那就该和医生好好聊聊换药的事儿。

这里还得提醒一句,有些人特别执着于“血压越低越好”,动不动就想把收缩压控制到100以下,像减肥似的,恨不得越低越健康。其实大错特错。

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一般是130-150/80-90之间,太低反而会增加脑供血不足、跌倒、甚至中风的风险。

而且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季节变化、情绪波动、饮食起居、其他疾病的影响而变。你春天的剂量到了夏天可能就得减,冬天感冒了,吃了感冒药,降压药也可能要临时停一停。人是活的,药也得“活着用”。

有的人会问,那我怎么知道自己该不该停药?很简单,不是你自己决定,也不是靠感觉判断,而是得找医生做评估

这评估不是拍拍脑袋说“我现在感觉不错”,而是要看你的血压水平、肾功能、心率、有没有其他基础病、有没有药物副作用,再结合生活状态、饮食起居、监测数据来综合判断。

有时候,医生会建议“减量观察”,比如原来一天吃两片的,改成一片;有时候会换药,比如从普利类换成钙通道阻滞剂;有时候也会建议短期停药,比如你肠胃炎脱水了,血压本来就低,再吃降压药,不等于火上浇油嘛。

咱老百姓有句老话,说“药乃刀兵也”,吃得好,能治病,吃不好,反伤身。这话放在降压药身上,再合适不过。

长期吃降压药的人,千万别把药当成“终身合同”,更别一吃几十年不换不查。有些小症状,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调整了。别等出事了才后悔,那时候就不是换药能解决的了。

说到底,吃药这事儿,不是你听谁说好就好,也不是看说明书上的“适应症”就行,而是得跟你这个人的身体、生活、环境对得上号。

医生是帮你“调频”的,不是给你“定格”的。身体是自己的,药是外来的,能不能用,怎么用,什么时候停,咱得有点数。

血压控制得好,不是靠吃药吃出来的,而是靠你对身体的了解,对生活的掌控,对变化的敏感。这是个“长期工程”,不是打个吊瓶就完事的事儿。别怕吃降压药,但也别迷信它。吃药的目的,不是活着吃药,而是吃药能让你更好地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1-60.
[2]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临床路径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2):865-872.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常用降压药物说明书汇编(2024年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