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在大雪中一张珍贵留影,恩爱又感人
发布时间:2025-09-06 10:34 浏览量:8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最近看到一张90年代的老照片时,心莫名地暖了一下,照片里雪下得正密,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并肩站在雪地里,身上落了薄薄一层白,却没急着拍掉。
两人之间的笑意藏都藏不住,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刻意的摆拍,就这么一个寻常的冬日瞬间,却把“相濡以沫”四个字,写得明明白白。
这张照片背后,是两个人从相识到相守,走过风雨几十年的故事,更是一个装满红色记忆、却也满是烟火气的家庭的缩影。
1928年的上海,时局动荡得像一锅沸水,李鹏就出生在这样的年代里,他的父亲李硕勋是早期共产党员,忙着为革命奔走,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后,李硕勋就因叛徒出卖在海口牺牲了,年仅28岁,留下襁褓中的李鹏和妻子赵君陶。
那时候李鹏才3岁,还不太懂“牺牲”是什么意思,只记得母亲赵君陶抱着他连夜收拾行李,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他们从上海跑到重庆,又辗转多地,赵君陶一边要提防危险,一边要拉扯孩子。
那些苦日子像磨石,把李鹏的性子磨得格外坚韧,别的孩子哭着要糖吃的时候,他已经会帮母亲拾柴、打水,默默扛起家里的小担子。
1939年的一天,11岁的李鹏在学校磕破了头,正裹着纱布趴在课桌上休息,老师突然走过来说:“家里有人找你。”
他一瘸一拐跑回家,推开门就看见满屋子人,母亲正和一位穿着朴素、气质温和的女士说话。
后来他才知道,那是邓颖超,当时赵君陶正在执行秘密任务,带着孩子多有不便,邓颖超看着瘦瘦小小的李鹏,心疼地说:“要不先跟我走吧,我来照顾他。”
跟着邓颖超的日子里,李鹏第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安稳,邓颖超会像母亲一样给他补衣服,夜里给他盖被子,还教他读书写字。
那时候周恩来总理已经去了延安,邓颖超一个人带着他,却从不说半句苦,直到1940年,有人来通知李鹏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准备前往延安,他才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
周总理一见到他,就笑着拉过他的手:“这孩子,跟硕勋长得真像!”说着拍了拍他有点驼的背,语气亲切又认真:“小伙子,要挺起胸膛来,你爸爸可是个硬骨头!”
在延安的日子,是李鹏童年里最温暖的一段记忆,每次想起那时候,李鹏总说,周伯伯和邓妈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抗战结束后,党组织决定送一批烈士遗孤去苏联学习,成绩优异的李鹏被选上了,在苏联的几年,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选了水电专业。
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要让中国的每一个村子都亮起来,让工厂里的机器转起来。
李鹏同志(后排左)在苏联伊万诺沃动力学院补习数理化及俄文时与同学合影
1955年,27岁的李鹏学成归国,拒绝了留在北京机关的安排,主动要求去基层水电站,最后,他被分到了吉林丰满水电厂。
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让他离自己的“电力梦”更近了一步,还让他遇见了这辈子要相守的人。
1957年元旦,吉林市办了场热闹的联欢会,邀请了各个工厂的负责人和苏联专家,李鹏作为丰满水电厂的代表去了。
直到时任吉林市长张文海上台讲话,现场才安静下来,可没一会儿,台下的俄语翻译们就坐不住了。
市长讲着讲着,突然引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古诗词,直译肯定不行,意译又怕丢了原意,几个翻译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敢站起来。
就在这尴尬的空档,有人喊了一声:“找102厂的朱琳来!”很快,一个穿紫红色连衣裙、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姑娘快步走了上来。
她接过话筒用流利的俄语把古诗词的意思拆解开,既保留了原意,又让苏联专家听得明白,台下瞬间爆发出掌声。
李鹏坐在角落里,眼睛一下子就被这个姑娘吸引了,她不怯场,说话条理清晰,眼睛亮得像有光。
更巧的是,晚宴时李鹏发现自己和朱琳坐在同一桌,那时候跳舞是联欢会上的“保留节目”,李鹏攥着酒杯犹豫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邀请朱琳跳支舞。
朱琳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两人用俄语聊天,李鹏说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朱琳讲在化工厂给苏联专家当翻译的趣事,一来二去,彼此都有了好感。
那之后,李鹏总想着怎么能再见到朱琳,他四处打听,才知道朱琳住在江北专家招待所,于是每天下班,他都借着“给苏联专家送资料”的由头,绕远路去招待所转一圈,
在李鹏有“预谋”的偶遇之后,他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从下午聊到太阳落山,聊家庭、聊工作、聊对未来的打算,越聊越觉得投缘。
1958年春节,李鹏带着朱琳回北京见母亲赵君陶,赵君陶早就听儿子提过这个姑娘,一见之下就喜欢得不行。
赵君陶是早期共产党员,一辈子经历过不少风雨,当即就对李鹏说“这姑娘靠谱,能陪你走一辈子”。
同年7月10日,李鹏和朱琳在北京登记结婚了,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请了几个亲朋好友,赵君陶亲手煮了一锅红烧肉。
婚后的日子,是“柴米油盐”和“家国责任”掺在一起的,李鹏在水电厂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为了赶工程,住在厂里一个月不回家。
朱琳一边在化工厂上班,一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李鹏也总给她寄明信片,那些信里,既有“今天发现坝体有裂缝,得赶紧调整施工方案”的专业内容,也有“看到路边的桃花开了,想起你去年穿的粉裙子”的温柔牵挂。
后来两人有了三个孩子:长子李小鹏、女儿李小琳、幼子李小勇,一家五口的日子,既有革命家庭的严谨,又有寻常百姓的温馨。
有了三个孩子,家里更热闹了,为了区分和孩子的称呼,李鹏开始叫朱琳“大琳”,朱琳则笑着叫他“大鹏”,这个亲昵的称呼,一叫就是几十年。
李鹏和朱琳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严格,常说“咱们是革命家庭,不能搞特殊,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三个孩子从小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挤公交上学,没人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
李小鹏继承了李鹏的水电情结,考上清华大学电力系后,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力工程师。
李小琳则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电力行业闯出名堂——从华北电力局的普通外事员,到中电国际的CEO,她靠着专业能力被人称为“电力一姐”,常说的一句话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小儿子李小勇受爷爷李硕勋的影响最深,高中毕业后直接参了军,在部队里从普通士兵做到干部,身上带着军人特有的硬朗。
李鹏总理与女儿
孩子们长大后,各自的婚姻也成了李鹏和朱琳最牵挂的事,李小琳的丈夫刘智源,是烈士刘伯坚的孙子,刘伯坚和李硕勋都是早期共产党员,当年一起为革命奋斗过。
刘伯坚
两家算是“世交”,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知根知底,结婚时没办大场面,就请了双方家人吃了顿饭。
刘智源
李小琳总说,和智源在一起,不仅是两个人的感情,更是两家人的情谊,她管刘智源叫“哥哥”,这个称呼里,藏着青梅竹马的默契,也藏着彼此的信任。
李小勇的婚事则低调得多,直到几年后一张照片流传出来,大家才知道他的妻子是叶挺将军的孙女叶小燕。
叶挺将军是新四军的军长,当年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铁军”的威名,1946年因飞机失事牺牲,叶小燕的父亲叶正明,是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专家,一辈子扎根航天事业。
左一叶大鹰、左二妹妹叶小燕、左三母亲安琪、左四父亲叶正明
两个年轻人的相遇,像是冥冥中的缘分,祖辈都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父辈都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建设出力,这份“红色基因”的共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李鹏和朱琳老了以后,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阳台晒太阳,翻看老照片,他们合著过一本回忆录《往事与情怀》。
里面没有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写了从相识到相守的日常,写了对家人的牵挂,写了对周总理夫妇的感恩,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真情实感。
如今再看那张雪景照,雪依旧白,人依旧暖,它不仅是李鹏和朱琳爱情的见证,更藏着一个革命家庭的坚守。
从李硕勋到李鹏,从朱琳到叶小燕,一代又一代人把“忠诚、踏实、靠自己”的家风传了下来。
李鹏总理、夫人朱琳全家合影
那些走过的苦日子,那些并肩的暖时刻,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与责任,都在这些老照片里,静静诉说着什么是“岁月情深”,什么是“家风传承”。
重庆日报传媒:跟着名篇学党史|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2021-12-10
人民网:叶挺与李秀文患难夫妻情:陪夫坐牢 生死与共 2010-02-21
人民网——李鹏新书回忆爱情:与朱琳互称"大琳""大鹏" 2014年06月30日
中国新闻网——李鹏新书忆爱情婚姻:与朱琳互称"大琳""大鹏"(图)(2) 2014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