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拼图”:中国城市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的破界时刻

发布时间:2025-09-06 13:43  浏览量:1

一系列与全球化有关的“小事”,正在深圳前海发生。

影石创新6月登陆A股,让刘靖康成为科创板首位“90后”创始人。早在4月,这家公司就曾出圈,“纽约市民抢购深圳相机”一度登上热搜。

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戴盟机器人,近期官宣亿元级天使++轮融资,全球总部办公基地也落户前海。

国际仲裁权威评估机构2025年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深圳国际仲裁院等三家仲裁机构年均标的额过千亿元。

上述种种,都是前海正在增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的直观表现。

四年前,《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发布,前海面积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多个片区被纳入前海范围,犹如一块块“拼图”不断向外延展。

于内,前海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稳步推进,省、市两级累计下放182项行政事权,“权责对等、优势叠加”的新型治理机制逐渐建立。

于外,前海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相似,悄然汇聚了金融、航运物流、法律仲裁、科技服务等高端业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成。

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

如今,《前海方案》第一阶段目标“到2025年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基本实现。未来,前海将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城市提供“全球城市”的探索样本。

“金融+”:联通港澳、接轨国际

由前湾、妈湾和桂湾组成的三湾片区是前海的起点,也是从滩涂中长出的一座繁华新城。

借鉴英国以“一平方英里”闻名的伦敦金融城,“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始建于2021年10月,近四年累计入驻汇丰、瑞银、大新等503家金融机构,港资及外资占比近三成。

在中国资本账户逐渐开放的情况下,前海的优势始终明确:这里联通港澳、接轨国际,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前沿。

2023年,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落户前海。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长何嘉扬说:“‘双牌照’策略下,基于总行充裕的资本金,我们可以为更多大型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便于内地分行用香港总行的境外人民币资金池,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025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富邦银行(香港)在深圳前海筹建分行。该行将依托前海跨境金融优势,为内地及港澳台的跨境企业提供优质银行服务。

数据显示,前海金融业增加值从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亦保持13.8%的稳步增长态势。

参考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经验,全球金融中心、国际仲裁中心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全国首家地方仲裁机构——创设于1983年的深圳国际仲裁院(简称深国仲),2022年初将总部正式落户前海。今年新一届仲裁员名册中,境外仲裁员增加到733名,来源国增加到129个,实现共建“一带一路”主要经贸伙伴国家全覆盖。

“希望通过在境外有影响力的仲裁专家,将中国几十年来的仲裁经验上升为规则、推广到国际舞台,让国际仲裁领域出现更多中国元素。”深国仲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会长沈四宝谈到。

日益开阔的“朋友圈”,使深国仲拥有更高的国际公信力。2024年,深国仲受理仲裁案件争议金额达1422亿元,稳居世界前列;当事人来源国覆盖143个国家和地区,同比上升45%。

据第三方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深圳今年首次入选最受欢迎仲裁地,在亚太区与香港、新加坡等共同入选,深国仲的仲裁规则入选最受欢迎仲裁规则。

“科创+”:既有CBD、也要CTD

前海“扩区”后,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这里既有原属“小前海”的金融、法律等服务要素,也有南山的科技创新、宝安的工业制造等元素融入。

三湾片区往北,“大前海”首先辐射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这一长期以制造业为本的片区由此迎来“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机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谈到,我国此前在全球分工链条中多处于加工组装环节,“如今纯制造的增长空间已接近上限,要求我国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上加设计、向下加营销,更多参与到附加值更高的服务链条中。”

《前海方案》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影石创新是“两业融合”的典型代表。以深圳为研发中心,背靠宝中区位优势,其半小时内可触达深企立讯精密、中山企业弘景光电等供应链伙伴,以及全球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5.62亿元,同比大增100.35%。

港资企业在前海的布局也由金融、物流等传统领域,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加速拓展。

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戴盟机器人,近期官宣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用于加速视触觉感知与灵巧操作技术的落地应用。同期,戴盟全球总部办公基地落户宝中片区。

戴盟机器人创始人段江哗透露,总部选址一方面考虑到周围有兆威机电、立讯精密等上下游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公司在香港设有研发中心,前海与香港合作紧密,相关技术人才在税收、住房等方面可享受一系列利好政策。

如今,以宝中及大铲湾片区为核心,一个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具身智能港”正在形成。10月,占地80.9万平方米的腾讯总部园区“企鹅岛”也将进入建成区试运营,腾讯天游、腾讯数码、腾讯斐泰科技等“腾讯系”企业已先手布局。

“前海正在CTD(中央科创区)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认为,前海三湾片区以超高层商务办公楼居多,宝中、大铲湾片区则逐渐从商务办公转向研发办公,使前海的业态更丰富、资源配置能力更强。尤其腾讯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型企业,有望带动上下游更多科技公司进驻,进一步提升前海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流通+”:永不停歇的国际航班

4月,“纽约市民抢购深圳相机”的新闻登上热搜,Insta360 X5全景相机在美发售,抢购队伍长达数百米。

深圳是“工业第一城”,亦是“外贸第一城”,培育了大疆、影石、韶音等一批细分赛道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科技企业。相应地,深圳国际物流体系持续提挡升级,以期与其先进制造能力相匹配。

这直观体现在宝中及大铲湾片区往北——机场片区起起落落的国际航班从未停歇。

深圳机场是大湾区唯一拥有航空、海港、高铁、地铁、城际交通、高速公路的“六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货邮吞吐量达188万吨,同比增长17.6%,增速居全国主要机场前列。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量达96.5万吨,同比增长25.3%。

增长势头也延续至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货邮吞吐量达98.3万吨,同比增长14.1%。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量接近50万吨,同比增长16.3%,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高达70%。

一个通达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初步形成。上半年,深圳机场持续加密欧美、东南亚等重点方向货运航线,新开迈阿密、德里、雅加达3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并加密芝加哥、曼谷、迪拜等12个关键航点,目前国际及地区货运通航城市增至43个,与全球63个货运航点建立稳定连接。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保持低位,比如美国约为8%。降低物流成本既是为实体经济减轻负担,亦能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

在这方面,前海下足功夫。例如深圳海关首创“MCC前海离港空运服务中心”,将海关监管嵌入航空物流,企业可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打包完成一系列进出口服务功能,货物送抵香港、深圳、广州三大机场后即可登机出境,可节省企业综合成本约30%。

近日,备受关注的深圳机场三跑道试飞成功,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届时,深圳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需求目标,物流枢纽能级有望进一步提升。

会展业亦与生产联系紧密,与制造业、物流业共同构筑高科技产品“深圳产、深圳展、销全球”的完整闭环。紧靠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2024年累计承接高交会、世界隧道大会等高能级展会79场,平均不到5天举办一场。

“国际会展之都”持续进阶。硬件上,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正规划建设,建成后室内展览总面积将超5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展馆之一;政策制度上,借力亚洲“最佳会议城市”香港,2023年约有20个国际化会展项目通过“一展两地”“展会北上”等方式在深港或深澳开展。

“生活+”:城市新中心4.0版

视线转向最南端——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凭借优越的海岸线与蛇口邮轮母港、海上世界、K11 ECOAST等高端滨海文旅资源,正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入境游客增长56.9%,国际旅游收入增长93.2%,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增长11.3%,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6.2%。

其中,邮轮作为海洋旅游新兴场景,2024年深圳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开通了赴上海、三亚等地的多条境内航线,以及赴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地的多条境外航线。

7月,蛇口邮轮母港启用全国首个海港口岸国际中转区,外籍游客不持签证即可完成国际邮轮转乘中转功能。同时,深圳市口岸办推动蛇口邮轮母港获批扩大开放,增加了直升机出入境功能,将打造全国首个“海港客运+跨境直升机”复合型口岸。

放眼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除了集聚金融、咨询、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服务业亦持续落地,以宜居环境、开放文化塑造城市品质与魅力。

不只蛇口,如今“大前海”全域都显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良好态势。K11 ECOAST、前海博物馆、“湾区之光”摩天轮、全国最大书城文化综合体“湾区书城”、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重大项目持续落地,2024年前海固定资产投资达1691亿元,是成立之初的93倍。

当前,深圳正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打造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前海以“前海·宝中”商圈、“空港·会展”商圈占据两席。湾区最大前海山姆会员店、大悦城等相继入驻,今年1—7月前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9亿元,同比增长14.4%。

据曲建团队测算,前海已达世界第四代产业园区标准,即全球最先进水平,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造价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单位土地产值达到传统产业园的5.8倍,从承担单一的生产功能,向CBD(中心商务区)、CTD(中央科创区)与CLD(中央生活区)的集合体进化,将是继罗湖、福田、南山之后的深圳“4.0版城市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