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不好,在用安眠药时,谨慎使用“西泮”和唑仑
发布时间:2025-09-06 14:35 浏览量:1
一到晚上就翻来覆去,眼睛瞪得像铜铃,脑子里胡思乱想,数羊也没用,听音乐也不管用。很多老年人常会问:“我是不是得老年失眠症了?”这种睡不好、睡不沉、早醒的情况,在老年人群体中非常常见。
年龄一大,睡眠就像变了性子,不再听使唤,这不是个别人的烦恼,而是多数人共同的困扰。不少老人为了能睡个好觉,开始求助于安眠药。
尤其是医院常见开的“西泮”和“唑仑”,这些药名听起来陌生,其实在药房里很常见。西泮类的有艾司唑仑、地西泮,唑仑类的有三唑仑、阿普唑仑,统统归为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这类
药确实能让人很快入睡,睡得沉,效果立竿见影。可问题是,这些药物背后的隐患,你未必知道。睡不着到底是病,还是心里有事?
老年人失眠,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睡眠障碍,而是和身体变化、心理因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一起。
褪黑素分泌减少、脑部神经递质调节能力下降、白天活动量少、焦虑抑郁情绪增多,都可能让晚上难以入睡。而这时候,直接用药压着睡,确实能“蒙混过关”,但长期来看,反倒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西泮类、唑仑类药物的共同点,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活动来达到催眠作用。简单说,它们像一把“刹车”,让大脑慢下来,进入睡眠状态。
刚开始用的时候,效果确实很不错,头一沾枕头就睡,可用得时间一长,身体会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加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
更棘手的是,一旦停药,反弹性失眠更严重,整个人像断了电一样烦躁。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能扛得住折腾,这一类药物容易带来一些“副作用”——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步态不稳、跌倒骨折。
你可能觉得跌倒算不上啥,可对老人来说,摔一跤就可能卧床不起,甚至引发肺炎、褥疮等并发症。不少医院接收过睡前用了唑仑类药物的老人,半夜起夜跌倒骨折的病例,这种教训值得我们警惕。
药物可能还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用了西泮类药物后,
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神志恍惚、行为异常等情况,甚至被误认为是精神病发作。有的老人白天开始胡言乱语,家人以为是中风了,其实是药物在作怪。
如果长期依赖这些药物睡觉,还可能带来心理依赖。一旦没有药,心里就慌,越想越睡不着,反而加重了失眠焦虑。就像上瘾了一样,停也不是,不停也不行。
更有一些老人,不清楚药性,把安眠药当保健品,天天吃、年年吃,结果身体越来越差,自己却不明所以。睡眠问题并不是非得靠药解决。很多时候,调整生活节奏、改善睡眠环境、培养睡前仪式感,都能帮助改善睡眠。
比如每天定点起床、白天适当活动、晚上避免刺激性饮料、睡前泡脚听轻音乐、避免白天小睡太久,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做法,反倒是最管用的招数。身体自然入睡,比靠药“砸晕”健康得多。
并不是说西泮类、唑仑类药物不能用。它们在短期失眠、术后焦虑、严重焦躁不安等情况下,仍然有明确的治疗价值。
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按需服药、定期评估、避免长期依赖。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用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自行加量、换药或停药。哪怕是看似“经验丰富”的老药,也要警惕副作用的“后座力”。
目前,临床上开始推荐用一些“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右佐匹克隆、雷美尔通等,它们对认知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如果有必要使用安眠药,一定要和医生沟通,看是否可以选择更适合老年人的种类和剂量。
心理干预、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逐渐被证实对改善老年人睡眠有明显效果。人的一生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过,睡不好,不光是身体劳累,心情也会变得烦躁。
老年人本就容易孤独、情绪波动大,如果再加上失眠,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很多老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生活质量的下降,这话虽重,却是现实。
日常生活中,不妨多给老人一些陪伴和倾听,很多睡不着,是心理有事没地方倾诉。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一份清淡的饭菜、一段温柔的晚安音乐,可能比一片安眠药更治愈人心。
药物是工具,不是依靠。睡眠是修复,而不是战斗。老年人睡不好,不是“活该”,也不是“无解”。愿我们都能认真对待每一位失眠的老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药物依赖。
本文参考资料:
1. 《中国老年人失眠诊疗共识(2022年版)》
2.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老年人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安全性综述
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失眠与跌倒风险研究
4.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用药指南(2021)》
5. 《中国药理学通报》:安眠药依赖机制与预防策略研究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