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自私”,抑郁休学孩子复学的越快
发布时间:2025-09-06 01:01 浏览量:1
开学季,当别的家长在为孩子的作业焦虑时,有些家庭却在承受更深的煎熬。
无数个深夜,他们被“孩子能不能复学”“孩子这样下去怎么办?这些问题担忧困扰。
请相信,你不是孤军奋战,观心实验室服务了超5万青少年家庭,见证过无数孩子重新找回状态、重返校园。临近开学,我们又收到了不少复学好消息:
初二孩子曾在一年里断断续续请假,家长参与观心课程学习调整教育方式后,成功回归校园。
初三孩子因同学矛盾突然拒学,在家半年昼夜颠倒刷手机,如今状态好转,成功复学。
高三孩子因学习焦虑情绪问题愈发严重,在接受心理咨询调整后,已重新回到学校。
为了帮更多家长缓解焦虑,掌握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开学季,我们采访了观心实验室青少年心理专家韩冰老师,并整理出这份「开学季家长成长指南」,愿新学期,家长能和孩子一起,慢慢走向更好的未来。
01
家长越焦虑,孩子越难好
别让“灾难化思维”困住孩子
孩子因抑郁已休学许久,如今开学,家长难免陷入这种连环担心,“孩子能不能跟上→不上学→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彻底毁了”,这其实是“灾难化思维”在作祟,背后藏着你对孩子生存的深深焦虑。
韩冰老师表示,从进化角度来看,女性(尤其是妈妈)天生对后代生存有着更敏锐的感知。过去物质匮乏年代,家长担心“孩子能不能活下去”;如今生活条件改善,担忧就演变成了 “孩子能不能在竞争中立足”。
所以当孩子抑郁、休学,家长会本能地把不上学和人生失败划等号,焦虑像潮水般涌来。
但你知道吗?这种过度焦虑,对本就脆弱的孩子来说,是二次伤害。
你越焦虑,越想通过控制孩子缓解不安——催他学习、逼他出门,孩子越抵触,把自己裹得更紧,彻底关上和你沟通的门。
孩子能敏锐察觉到家长的情绪,你的焦虑会笼罩他,让他更觉得“我没用,让妈妈这么担心”,自我否定越来越严重,更没勇气面对外界。
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孩子会觉得 “我是家里的负担”,压力越来越大,抑郁情绪反而加重。
缓解焦虑的第一步,就是跳出“灾难化思维”,别让你的担心,成为孩子康复路上的阻碍。
不妨静下心想想:孩子现在休学,就真的意味着人生完了吗?
在观心实验室,有休学一年后重返校园的孩子,有在家调整后找到新方向的孩子......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偶尔的暂停,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02
当你又快要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先来看看这三步
看到孩子整天待在房间里,不说话、不吃饭,只抱着手机,你是不是常常控制不住自己—— 要么冲进去指责,要么抢过手机,尤其是当孩子休学很久了之后,家长可能更加焦虑,孩子一个很小的动作都会激起你情绪的爆发,而事后又无比后悔。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可通过以下3个步骤,实现情绪降温:
①调整认知:孩子不是你的生存环境
韩冰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夜晚进入一片漆黑的原始雨林,周围全是未知的危险,你大概率是害怕,甚至极度恐惧。但如果给你一个火把,身边10米内的环境被点亮——视线清晰,你是不是会瞬间觉得踏实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环境的掌控感,直接决定了安全感的强弱。越能掌控身边的环境,心里就越舒服。
对家长来说,孩子其实就是生活里“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孩子不上学,妈妈会瞬间觉得“环境失控了”,自己没办法掌控孩子的行为,没办法让事情按预期发展。
这种失控的感觉,就像在原始雨林里没了火把一样,会让人本能地感到不安。
情绪爆发时,先明确核心认知:“孩子现在无法上学,是他需要时间调整,不会威胁我的安全,我不用这么恐慌。”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帮你跳出生存焦虑——孩子的抑郁厌学,是心理需要休息的信号,不是“故意和你作对”,也不是“人生的绝症”,给彼此一点时间,情况会慢慢好转。
② 用语言喊停冲动:激活理性思考
许多家长在情绪上头时,易出现脱口指责、强行干预等行为,这种“情绪→行动”的冲动反应,源于大脑理性思考功能的暂时缺位,这个时候语言表达很关键,下次再想发火时,先试着把情绪“说出来”。
初阶版:情绪升起时,先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干预,比如“气死我了,我先去喝口水冷静一下”。
进阶版:清晰传递诉求与边界,“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答应我只玩 20 分钟手机,现在已经超时了。我需要出去冷静五分钟,回来咱们再好好聊”。
别压抑情绪,也别用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这类话伤害孩子。当你用平和的语言表达担心,孩子反而能感受到你的关心,而不是压力。
③冲突后沟通:明确行为边界
如果不小心对孩子发了火,别只简单说一句“对不起”就结束,要和孩子“就事论事”,既修复亲子关系,又帮他建立规则感:
首先承认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如“刚才我大声指责你,这种方式不对”);
其次明确事情本身的规则(如“但超时使用手机违反了我们的约定,这一点需要遵守”);
最后共同约定改进方案(如“下次我会提前提醒你,也希望你能主动遵守时间”)。
这样的沟通,不会让孩子觉得“家长错了,所以我没错”,反而能让他明白问题所在,也能感受到你的尊重。
03
孩子休学久了,能复学吗?
先“止语”“远离”
“孩子休学半年了,什么时候才能上学?”“要不要找老师劝劝他?”观心实验室直播间每天都有家长提问,其实孩子能不能复学,关键不在“催”,而在“等”—— 等孩子自己做好准备。
关于孩子能不能复学?什么时候能复学?
观心实验室心理咨询师肖童表示,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来要复学,那这种情况大概率是不能复学的,因为父母不可能知道孩子内心世界到底恢复的怎么样了。千万不要逼迫着孩子去上学,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初高中的孩子。初中及小学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着鼓励孩子、哄着孩子去上学,或许孩子会发现上学也没那么恐怖,他也有可能复学成功。
但对于高中的孩子来说,在孩子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让他去上学只会让孩子更受伤、需要躺平的时间更久。
如果孩子自己已经不想在家里躺着了,想上学去了,那这时候家长也需要稳住。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不可能突然一下子就有了很强的抗压能力,要去和孩子沟通为什么想要上学去了呢?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吗?还是单纯不想呆在家里了?
通过沟通来判断孩子的上学的内在驱动力有多强,如果家长感觉孩子的内在驱力并不是特别强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校方沟通,不必一开始就完全按照学校的节奏去上学,前期先隔天上学去或者每天只上半天学,然后观察复学情况,等到孩子状态逐渐稳定后再增加学习时长。
很多家长着急,就会反复催促孩子,却没意识到,唠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越叛逆越唠叨,亲子关系越推越远。
韩老师解释,家长焦虑时忍不住唠叨,其实是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的“控制中心”暂时下线了。人被情绪裹挟时,很难自控,一旦开始抱怨,就会越说越停不下来。
所以对焦虑的家长来说,想要打破这种负面循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止语”和“远离”:先从糟糕的互动模式里抽离出来。
止 :要是发现自己又要开始说教,立刻停下!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 “今天只和孩子聊吃饭、天气,不聊上学的事”,也可以让家人帮忙提醒 “看到我对孩子唠叨,就提醒我一下”;
远离:要是和孩子待在一起就忍不住焦虑,别留在原地叹气、纠结,要么去散散步,要么做点什么,先从 “负面场景” 里抽离,别让你的情绪影响孩子。
这时很多家长可能会慌:“我不管孩子,他会不会更糟?”
其实换个角度想,你不管他,他真的会玩手机把自己“玩坏”吗?反过来,你一直管着,他会听吗?大多时候,家长忍不住干预,只是本能地想“做点什么”,却忘了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管教,而是成长空间。
观心实验室有一位家长就是很好的榜样,她的孩子高三开始休学,之前总忍不住催上学,孩子反而更抵触,后来她慢慢学着 “止语、给钱、走开”,上学的事情让他自己决定,想上就上,不想去就不去,没想到几个月后,孩子主动提出要回学校,顺利考上了大学。
04
很多家长在孩子抑郁厌学后,彻底丢了自己 —— 放弃了喜欢的工作、断了和朋友的联系,每天围着孩子转,结果自己累垮了,孩子也没好。
其实,你活得精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治疗”。孩子会悄悄模仿你的状态,当你你认真工作、努力提升自己,孩子会觉得 “我也可以慢慢变好”。
家长要“自私”一点,孩子不求助不用主动帮助,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每周留时间给自己:去和朋友喝杯咖啡、去公园散步,哪怕只是在家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别让孩子填满你的生活;
为自己做一件事:学一门新技能、考个证书,或者重新捡起以前的爱好,让孩子看到 “妈妈也在努力生活”;
别把孩子的状态当成自己的成绩:孩子好一点,不代表你是好家长;孩子没进步,也不代表你做得不好——你已经很辛苦了,别再给自己额外的压力。
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 “逼孩子变好”,而是 “用你的好状态,带动孩子变好”。当你眼里有光、对生活有期待,孩子会慢慢被你感染,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写在最后
孩子抑郁厌学休学,就像一场“漫长的感冒”,恢复需要时间,别期待一夜好起来。家长都很不容易,可能会焦虑、会崩溃、会自我怀疑,但请记得:你不是在孤军奋战,观心实验室会和你一起,陪孩子慢慢走出来。
这段日子里,不妨先照顾好自己 ——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你不再焦虑,孩子会更放松;当你活得精彩,孩子会更有勇气。
最后想说:这段时间,你和孩子有没有过 “温暖的小瞬间”?比如孩子主动和你说一句话,或者愿意吃你做的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起为彼此加油~
观心实验室介绍:核心团队由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杜亚松、三甲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韩冰领衔,汇聚 300 + 全职医生、治疗师及咨询师,专业力量雄厚;资质过硬,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互联网医院牌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ISO9001 认证 “三证合一” 的心理公司,不仅多项疗法获国家专利,更有 3 张数字疗法通过国家认证;服务认可度高,累计收获 80 万 + 用户选择,复购率达 95%,已成功治愈 5 万 + 青少年问题家庭,同时还是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管理中心心理服务保障商;线下布局广泛,现已在 8 座城市设立 12 家线下心理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多元、专业的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