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降温后宁可喝点水,也别多吃这3物

发布时间:2025-09-06 19:27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秋冬季节一到,气温骤降,很多人的身体开始“闹脾气”,尤其是心脏。

近年来,心衰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耳边。心衰不是小感冒,它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导致血液泵送不畅,身体各处缺氧、缺血的一种状态。

数据显示,心衰在慢性病中是个“隐形杀手”,尤其在气温降低时,病情容易加重。为什么降温后心衰风险更高?有哪些日常饮食习惯需要特别注意?

心衰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急病”,它往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心脏像一台水泵,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可如果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老朋友”长期作祟,心脏就会像一台老机器,慢慢磨损,泵血能力下降。

到了秋冬,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的负担就更重了。加上很多人喜欢吃些热乎乎、味道重的食物,稍不注意,心脏就“喊累”了。

简单说,保持血液流通顺畅,就像让水管不堵塞一样,对心脏是种保护。预防心衰,咱们得从日常点滴做起,比如管住嘴、迈开腿、少熬夜。

降温后,很多人喜欢吃点“暖身”的东西,但有些食物对心脏可不友好,尤其对有心衰风险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下面这三种食物,大家要格外小心。

第一种是高盐食物。盐分多会让身体留住更多水分,血液量增加,心脏得更卖力地泵血。像腌制食品、咸菜、火腿肠、方便面这些,盐分都不少。

举个例子,一小碗咸菜可能就含好几克盐,相当于一天盐分的推荐量。长期吃,心脏负担加重,肿胀、气短这些心衰症状可能就找上门了。

建议大家做菜时少放盐,多用葱姜蒜提味,味道一样好。

第二种是高脂肪的油腻食物。秋冬爱吃红烧肉、肥肠这些,香是香,可里面的饱和脂肪会让血液变“黏稠”,血管壁上容易堆积“垃圾”,心脏得花更多力气推血。

尤其是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热量高、脂肪多,吃多了对心血管没好处。想吃肉,不妨选点瘦肉、鱼肉,蒸煮的方式更健康。

第三种是含糖高的甜食。很多人觉得甜食能让人心情好,可过多的糖分会让血糖波动,增加心脏负担。像甜点、奶茶、蛋糕这些,吃起来开心,过后却可能让血管“堵车”。

特别是有些人本身有糖尿病,甜食吃多了,血糖控制不好,心衰风险也会悄悄上升

想解馋,水果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苹果、橙子,既甜又健康。

预防心衰,不只是少吃那三样食物,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也能让心脏更轻松。

首先,控制饮食总量,别吃太饱。每次吃到七八分饱,心脏就不用为消化食物而“加班”。

其次,多喝水,尤其是温水,能让血液流动更顺畅。每天喝够6到8杯水,约1500到2000毫升,但别一次喝太多,分几次慢慢喝。

运动也很关键,但不用太剧烈。每天3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就够了。

如果已经有心衰症状,比如气短、脚肿,运动前最好问问医生,量力而行。睡眠也很重要,晚上11点前上床,睡够7到8小时,能让心脏好好“休息”。

另外,情绪管理不能忽视。生气、焦虑会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心脏是种考验。平时多听听舒缓的音乐,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心情好了,心脏也轻松。

秋冬气温低,心脏容易“吃力”,但有些小妙招能帮大家护心。

首先,穿暖和点,尤其是胸口和脚。心脏受凉,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出门戴条围巾,晚上泡个热水脚,都能让身体暖起来。

其次,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空气不好容易引发胸闷气短。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记得按时吃药,定期检查,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饮食上,除了少吃那三种食物,还可以多吃点护心的食材。比如燕麦,富含膳食纤维,能帮血管“扫垃圾”。

西兰花、菠菜这些绿叶菜,含钾多,能平衡体内盐分,减轻心脏负担。坚果也不错,比如核桃、杏仁,每天吃一小把,对心血管有好处。

心脏是咱们身体的“发动机”,它累了,身体就跟着受罪。秋冬季节,气温一降,心衰的风险就可能悄悄靠近。

管住嘴,少吃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多喝水、动起来、睡好觉,这些小事都能让心脏轻松点。

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时多留心身体的信号,必要时找医生帮忙,就能让心脏多“干几年”。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心脏,享受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芳, 李强. 心力衰竭的饮食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5): 345-350.

【2】张伟, 赵丽. 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与预防策略[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4, 22(3): 201-207.

【3】刘洋, 陈明. 秋冬季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5(8): 67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