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000万套!营收猛增67%!为什么是地平线?
发布时间:2025-09-06 20:33 浏览量:1
上半年,地平线营收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毛利率高达65.4%,在赛道中几乎罕见。与此同时,地平线征程系列硬件出货突破了1000万套,正式跨入千万级芯片出货量行列。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过,创业不是热热闹闹、张灯结彩的派对,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跋涉。从2015年到现在,地平线已经成立十年了。10年前,AI还处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地平线为什么敢在“没人看得懂”的领域下注未来?又是怎么跋涉到现在的?值得我们关注。
余凯是混沌创业营7期的同学,同时,地平线CTO吴强、算法副总裁黄畅也加入了混沌创新院进行学习。
亮眼的成绩地平线上半年财报显示,目前地平线有两类营收来源,一类是产品及解决方案,一类是软件及授权服务所带来的收入,这两大收入占比接近1:1。
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翻3.5倍至7.78亿元,出货量198万套。其中,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出货量98万套,占总出货量的49.5%,贡献了超八成收入。余凯认为,这是因为市场呈现了向高而行的结构性变化。
软件及授权服务方面,地平线为超30家车企提供算法与软件,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6.9%。
同时,征程6E芯片已经开启量产了,首批搭载车型覆盖了名爵、荣威、奇瑞等多款热门车型。截至今年上半年,地平线累计获得了近400款新车型的定点,其中具有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超过100款;今年上半年,有超过15款搭载其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的车型成功量产上市。
尽管业务规模扩张也带来了亏损扩大(运营亏损15.92亿元,净亏损13.33亿元),但地平线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23亿元,同比增加62%,重点投向城区智驾和云服务。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地平线战略定力的体现。地平线今年的成绩单已经足够亮眼了。
两个战略方法论是什么让地平线如此沉着?
地平线的成长路径,看上去是非常典型的“不走寻常路”。2015年人工智能还只是萌芽期,机器人、自动驾驶几乎还是个“概念”:没有需求、也没有市场、也没人看得懂。这家公司非常神奇,在这种情况下,就敢进入这个领域。进入领域后,又显得非常的“沉稳”。
余凯不止一次公开提及,地平线一直遵循着两条最根本的战略方法论:
第一点,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
余凯说,地平线创业的第一天,就定下了核心战略:永远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因为你不能假设一个强势公司会在自己的核心战场上犯错。
那在计算平台领域,肯定不能和英伟达竞争。英伟达掌控了中心计算,如果不跟英伟达竞争,离中心最远的是什么?边缘。余凯认为,未来边缘计算的核心应用场景包括机器人、智能汽车等自主移动设备,这就是地平线锚定的领域。
再比如,地平线聚焦做芯片细分领域中最难的车规级芯片,工艺难度和严苛远超工业级、消费级。这又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在这些没人看得懂的领域,地平线很长时间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安静地积蓄能量。等别人都意识到领域的价值时,已经很难追赶了。
第二点,不要在悬崖边跳舞。
什么意思呢?地平线从不冒险。余凯说过,很多企业会不顾一切地去抓生门;但地平线会花80%的精力考虑死门,然后避免去那里。举个例子,地平线非常重视现金流。哪怕在2019年战略聚焦汽车业务、裁撤1200人时,账上依旧保留30多亿现金。
这两条战略背后遵从的原则是什么?
看似特立独行,其实恰恰是对第一性原理的遵从。一方面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让地平线选择了一条错位竞争之路(避开英伟达)。另一方面,在面临生死挑战时,地平线能够勇敢地战略聚焦,舍九取一。因为笃信第一性原理的人也必然相信,逻辑上成立的事必然会发生。余凯不止一次说过,创业要遵循商业的本质,遵循商业设计的第一性原理。
三次迭代基于这样的战略,地平线不断思考自己的商业切口在哪,这一切的支撑点又是什么。它经历过三次迭代,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L1:没有切口的迷茫期
2015年公司成立,名为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机器人),这个词蕴含着创始团队的野心。地平线设想了一个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未来,它想做的不是机器人,而是那个时代的基础设施,想做的是机器人的大脑芯片。
他们确实找对了那个做“边缘”芯片的领域。
但最初的愿景非常的宏大,非常激情澎湃,上来就要“成为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导者”。余凯后来自己也说,这个愿景太缥缈了。自己几乎是科学家创业的一个典型,执着技术但缺乏商业敏感。
那几年也是地平线的至暗时刻。人工智能芯片能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找不到落脚点,当时试水的东西很多,车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搞过智能玩具、智能电器、智能空调……现实是处处碰壁。
L2:聚焦车芯
到2019年,创业已经五年了。余凯说团队突然想清楚了一点,就好像大彻大悟了:商业的第一原理,不是有多牛的技术,而是明确客户究竟是谁。
客户究竟是谁?地平线判断,汽车将成为继手机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而计算平台是核心基础设施。所以,它砍掉了汽车以外其他业务。
很快,汽车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2020年,长安打造出一款搭载智能芯片的爆款车型,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了量产。余凯说地平线“活过来了”。他说自己懵懵懂懂地明白了:要通过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反过来。地平线的愿景迭代为,“让每一辆车都搭载地平线的智能计算方案”,更加偏向To B。
L3:从功能价值到情绪价值
到2022年底,地平线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提供的产品,能提供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余凯认为,一开始智能驾驶是汽车的基础能力,作为基础设施存在的。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它未来会释放无限情绪价值的可能。
余凯说,“我们不能只是一个车厂出厂的配置,不能只是一个广告,要变成实实在在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科技产品。”所以,地平线进一步又迭代出了现阶段的愿景,叫做“打造人人爱用的智能驾驶产品”,这个愿景更偏向To C的品牌塑造。
混沌经常讲什么是企业的一(即第一性原理),就是事情的本质是什么,称之为What;如何击穿是How,是战略;那个原始的驱动力,称之为Why。Why是支撑点,如果没有Why你其实很难设立非常长远的B点,也会在从A到B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
在这十年当中,地平线的目的地一直都没变,一直盯的是非常长期的趋势。它想抵达的B点,叫“给汽车和机器人时代打造计算平台”。它在每一个阶段,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支点,支撑着自己去做了难而正确的事。
从知道到做到地平线其实对未来的行业有一个假设,认为人本质是非常懒堕的,未来会有无限多的机器人来帮助人类,帮我们做家务,参与工业制造,参与到农业生产……余凯说这是一个无限大的未来,“如果能做成机器人时代的微软+intel,将是无比令人兴奋的事情。”这句话说明它一开始,就不打算只做芯片。
2019年后芯片创业这个领域变得很热门,但大多数芯片公司难以存续,因为行业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芯片离应用太远了,供给和需求就像被阻隔在一条河的两侧。地平线观测到了这个行业问题,也想清楚了,要软硬结合、自己做好供给和需求的连接,否则商业闭环根本无法成立,那个连接就是软件。
这个判断,现在在财报里已经有答案了。
混沌十周年老友回归日上,余凯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我常常问自己,创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获得市场的成功,还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挣钱?我觉得创业本身是找了一个难点儿的修行方式,可能做好一块儿芯片和磨好一块豆腐,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这么多年的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快乐,是这个过程中智慧的升维。
但这个升维的过程其实也是挺痛苦的。
余凯也经常跟朋友吐槽,“不要劝科学家创业”。学者认知的世界是简单的,他们可能拥有非常牛的技术,但却不了解商业的本质,但真正的商业是复杂的,尤其在是今天的商业世界,不仅要兼顾市场、还要考虑技术的周期、地缘政治的周期。
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击穿一个行业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创业者必须清楚地定义自己的客户是谁,这是商业设计的第一性原理。余凯说,地平线也是经过了5年,到2019年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舍九取一”。混沌经常讲这个概念,但是他说,从知道到做到中间不止隔了一个太平洋。
经过了十年跋涉,从“无人看懂”的边缘领域,一步步走到千万级出货的行业高地。地平线告诉我们: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公司,往往既敢于在无人区下注未来,又能始终坚守第一性原理。
下一个十年,放在创业者面前的未知挑战更多。或许,可以期待更多这样的企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