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两代同校”的故事刷屏,化工世家、建筑父子续写校友情缘
发布时间:2025-09-06 20:35 浏览量:1
9月5日至6日,南京工业大学迎来了近7000名2025级本科新生,他们怀揣梦想,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新征程。该校化工学院新生夏心衍与其父母成为校友和院友,同样,建筑学院新生杜浚哲也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父亲的母院,续写着跨越三十年的特殊情缘。
一家三口化工情
同样的方向追求不“复刻”的成长
1995年,夏心衍的父亲夏先生考入南京化工大学(现合并组建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专业,1997年,母亲李女士也考入该校同专业。两人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本校读研,并分别于2002年、2004年获硕士学位。
谈及初入校园的记忆,夫妻俩的思绪总会回到丁家桥校区:宿舍区与教学区分隔在新模范马路两侧,周边是喧腾的老城区,与如今青山绿水的江浦校区风格迥异。“校区环境变了,但母校对工科教育的重视、对‘学以致用’的坚守从未变。”夏先生感慨。
大学时,“化工原理”与“化工传递”两门课深深烙印在两人心中。“我们至今与教这两门课的老师仍保持着联系。”李女士笑着说,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授课方式,让他们爱上化工专业,也坚定了考研的想法。
夏先生说:“母校工科教育不仅赋予我们专业竞争力,更塑造了务实严谨的思维,影响深远。”
夏心衍的童年,常伴着父母的校园故事——食堂饭菜、宿舍生活、上课时光。“每次听都觉得大学很有趣,悄悄盼着去他们上学的地方看看。”她说。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藏着南工大的影子。他们格外重视夏心衍的实践能力,总是鼓励她跳出课堂。中学时,夏心衍常参与物理实验,认真记录数据,“他们总说‘动手做比光看书重要’,后来我才知道,这和南工大注重实践的理念不谋而合。”
2016年,夏心衍曾随父母到江浦校区参加校友聚会。但当时年纪小,印象不深。今年6月,她再次走进江浦校区。开阔的校园、清新的绿化瞬间吸引了她,让她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可惜时间有限没能逛完,当时就想,要是能考到这里就好了。”
高考后填报志愿,她坚定选择了南工大化工专业。“化工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有不可替代性,我觉得化工未来大有可为。”父母虽未主动引导,却帮她客观分析专业优势——南工大化工全国名列前茅,教学、科研和产业服务能力突出,这让她更加笃定。
对于女儿的大学生活,父母充满期待却不希望她“复刻”自己的路径。“希望她做好时间管理,提高自主性,学好核心课程,提升竞争力。”夏先生说,也鼓励她参加社团,“在服务他人中交新朋友、锻炼综合能力,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有父母当校友,我既期待又忐忑,多了份独特的归属感。”夏心衍也有小目标:先去找找父母心心念念的炒猪肝,再到实验室多动手实践,感受化工魅力,度过充实的大学时光。
父子接力逐梦建筑学
不变的初心映照同一个梦想
杜华翔是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合并组建为南京工业大学)1995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回忆起当年的大学生活,杜华翔说,在他的书架底层,一个边角磨卷的纸箱一直留存着他的大学记忆:泛黄蜷曲的教材、刻度清晰的旧绘图尺,还有夹着褶皱绘图纸的牛皮纸笔记本。“现在电脑绘图普及了,但建筑人的基本功不能丢,灵感是画出来的。”翻着手绘图,杜华翔叮嘱儿子杜浚哲。
受爸爸影响,杜浚哲自幼爱绘画,爸爸当年在大学使用的《建筑钢笔画技法》成了他的练习参考书。“爸爸常说建筑是综合学科,要多读书了解人文社科,我一直记着。”杜浚哲说。
童年时,杜浚哲常随爸爸去建筑设计院,看到爸爸和他的同事在图纸上反复打磨细节。“爸爸说建筑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点燃了他对建筑的热爱。
爸爸常带着杜浚哲参加同学聚会,这也让南工大的种子在杜浚哲心中扎根。“老学长们总聊南工大的青春往事,特别动人。”高考后,他坚定选择了南工大建筑学专业。
收到录取信息当晚,杜浚哲激动地说:“爸,我们成校友啦!”次日,他便赶赴南京参观校园,“优美环境和书香气息让我确定,选对了!”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父子俩翻开30年前的通知书,斑驳纸张与崭新的铜版纸,见证着时光的接力。
如今,杜华翔陪儿子回母校,他坦言:“学校虽然变化很大,但建筑人‘建造美好’的执着未改,希望儿子能在这门兼具艺术与哲学的学科中,更好地成长成才。”
以前,杜浚哲看着父亲设计的大楼,满是敬佩,现在,他满怀期待,“我期待未来有一天,自豪地对父亲说,这楼是我设计的!”
通讯员 朱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