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文化发展报告(2024)》观点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07 17:33 浏览量:5
本报告指出,北京在减量背景下推进城市更新,通过“片区化+综合性”的多模式探索,初步实现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协同共赢。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与历史街区保护有机结合,城市更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取得标志性成效,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提供了“北京方案”。
观点一: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仍有深层矛盾,需构建全过程统筹机制
北京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坚持“老城不能再拆”,通过申请式退租、成套化改造等方式改善基础设施与居住条件,充分彰显城市更新的人本导向。但在历史街区更新实践中,仍存在深层矛盾:其一,在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中,未能充分统筹遗产保护,存在遗产资源识别不清、文化价值理解不足,“重整治轻保护”等现象,甚至出现“更新性破坏”;其二,历史风貌整体性保护需求与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报告建议,发挥城市更新规划引领作用,制定“一街区一策”更新方案,明确保护与发展路径,完善特色产业引导机制;统筹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在更新单元规划中强化历史文化资源识别与分级分类管理,制订《北京城市更新街区建筑遗产管理规程》,将建筑遗产保护要求系统嵌入城市更新全过程。
观点二:文物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成效明显,但复合功能与运营机制仍显薄弱。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不断探索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路径,推动“文物+”融合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多赢格局。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性成果显著。政策层面通过出台《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等举措,推动文物开放利用制度化,为超大城市探索出一套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范式。但整体来看,部分修缮后的文物建筑长期空置,活化利用多局限于展示型用途,缺乏多元复合功能探索,与周边功能衔接、特色产业融合及运营机制方面仍显薄弱,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报告建议,在落实《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等政策基础上,应深化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建立项目库、推动运营试点项目多样化发展,推动产权交易、租赁合作等模式,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模式,鼓励社会组织、文旅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文物活化利用。
观点四:历史建筑保护制度框架日益完善,但实践推进面临多重掣肘
报告指出,北京已初步构建起历史建筑“认定—登录—挂牌—图则—修缮”的制度链条,并通过修订规程、发布导则等举措不断提升规范性和科学性。然而,实践中仍面临标准适应性不足、技术支撑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场景下的保护需求。同时,大量合院及老旧小区类历史建筑修缮成本高昂,财政投入压力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影响保护更新的持续推进。面对风貌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诉求,报告建议,北京应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指引体系,统筹保护、活化与民生改善,强化技术标准与政策支撑。通过灵活利用机制、资金引导、产权转让与产业融合等方式,激发历史建筑社会价值。
总之,本报告聚焦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效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面对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更加系统的规划引导、更精准的政策配套、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推动建筑遗产真正“活”起来、用得好、传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