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人才济济,两千多年李斯已经给出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06 13:11 浏览量:1
春秋战国时,大地震荡。一念之间,局面翻转。秦王嬴政手握天下,却也免不了被小小水渠搅得神情警觉。
那年,韩国弄来郑国,说他是水利工程师。其实图谋吗也掺杂点好意吧。郑国建议嬴政修水渠,开渠灌田。起初大家都挺高兴。可没过多久,消息传开。有人告发,郑国此人并不单纯。所谓修渠,原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让秦筋疲力尽。这一下朝堂震动!宫门内外,人人自危。于是,有人嚷着,这些“外人”都不安好心,不如全赶走。抓间谍,清理门户?
秦王心头一横,马上同意,发布逐客令。只要不是土生土长的秦人,都得卷铺盖走人!李斯,楚国人,本也是这波“外客”。大风暴眼里,他当然在名单里。闭门读书有时被当成清高,可在秦国,这下都成了麻烦。
消息一出,满朝上下说不清是惶恐还是解气。有人巴不得这些外客都消失。可李斯却另有想法。难道一个外乡人,天生就是心怀叵测么?可换个角度想,郑国“阴谋”也未必全然没好处。修出这条渠,后世不是也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稻米粮仓?
可管不住闲话呀,反正风头正紧。李斯却没就此服软。他不是鲁莽人,三思后写了那封流传千古的信:谏逐客书。当时他心里也不一定像后世传得那般笃定,谁能说没点忐忑?不过上书时,字句间硬气。理由摆得明明白白:秦国今日之盛,靠的本来就是用人无前后、广纳外才。
按照李斯的讲法,以前的秦国君主,从西头请蹇叔、百里奚,东取宛地的贤人,北纳晋国谋士。讲来讲去,秦之所以后来能“并国二十”,一步步强大起来,全指着这些外客的才能。他说得不无道理,不信可以翻翻家谱。缪公、孝公、惠王到昭王哪一位不是借着外援做得一番大事?少了范雎这般谋士,废了华阳这条私门,秦国哪来的后劲?
李斯提笔不客气,讥讽得精准。他说,难道只重宝物轻人才?你看,秦王平日里什么宝剑舞得溜,珠玉摆成山,明月珠、太阿剑、异国骏马,后宫里的美人,哪个不是外头进贡来的珍品?这些东西,倒是不分秦楚齐魏来路,统统纳入麾下。偏偏用人时,一下子成了“身份论”,逢外必驱?这算哪门子眼界?光靠真秦之声、土秦之人,就能撑住天下么?
所以李斯说,外来的乐师能悦耳,异国珠玉能养眼,为啥外客的谋略就不能养国?本来嘛,该用的东西、可用的人才,管他们哪里来。谁让天下的聪明人都有点活泛?转头又想,有时候偏见其实也带着点自我保护的成分,在那个疑神疑鬼的氛围里,要谁心平气和地想问题都不容易。但他还是想,千错万错,别赶人才,别因一时风头毁了前路。
接着他话锋一转,原来驱逐外客的后果,比想象中要严重多了。你让一批贤才投奔敌国,填补别人家的短板,那不是“资敌”吗?无论多少宫中宝贝、铜雀台前歌舞,终究比不过一个点子、一场智慧的较量。更何况,那个时期人才稀罕,比金子还值钱。放眼一望,楚魏齐燕,哪个不巴不得秦国多出几条“流放令”?他还不是专门为自己开脱。毕竟,李斯清楚,如果“驱客”这口锅真扣下来,将来就算没人记得郑国是谁,也没有人再信秦国能包容四海。
然而也别太高估书信的威力,有些事只在关键时刻能起作用。嬴政看完信,心念一动。有人说是被李斯的才辨所折服,也有人说秦王本就善变,但那一刻,他没有再硬扛面子上的“国家安全”。命人追回李斯,废了逐客令。这事说起来轻巧,其实分寸极难。犹豫、左右拉扯,本就是人性。
事后结果来看,李斯被拜为客卿,成为秦国决策层里最关键的人物之一。随后关于统一六国的战略逐步清晰起来。可谁能想到,早年若是一纸“逐客令”贯彻到底,恐怕秦的皇图霸业,早就断了几节筋骨。李斯和郑国,这两个“外人”,一文一武,阴差阳错成了秦国历史上的双线救命稻草。命运这个东西,不问出身。
但要讲李斯的“劝说力”,有多大作用?有时也未必。毕竟嬴政本不是四体不勤、书生意气,他也懂得什么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是时局紧迫,刚好这封信撞上了一个可转圜的关口。人心一松灵活度就又回来了,不然,这一笔血脉恐怕也被历史割断。
有意思的是,郑国渠最终还是建成了。虽然起初有人怀疑他的用心,但工程一完工,效果立竿见影。史官卫宏记载,这条渠大大提升了关中产粮。韩人郑国回去后,韩国照旧亡国,但秦国吃饱了肚子。你说这是阴谋还是功德?有时答案也不止一面!
转念再看,不只是秦国,后来的汉唐宋明,有哪一个朝代不在用人上栽过跟头?有时候选贤任能,顾虑太多反倒错失良机。一手抓安全,一手抓创新,两头都拔尖难免都抢空。事实也许就摆在眼前,但谁又能每次都看准不松手?
有人说,李斯一生的成败,其实就在那一封信。若没写谏逐客书,历史上或许少了一位宰相。可他晚年又惨遭腰斩,想起来一阵讽刺。人才被重用了,也未必能善终。到底什么叫“惜才”?怎么个“惜”法?是任其所用,还是留在身边但防着?
站在今人的角度看来,开放与封闭,到底孰优孰劣,有时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政策风向一变,连人才也变得尴尬。用人本是一条活路,却常常被各类思维困住手脚。很多时候,世事翻覆,所依赖的既不是规矩,也不是身份。谁的历史不是偶然挤出来的?
如今社会多元,互联网数据说,跨行业人才流动率近三十六个百分点,知乎、脉脉上相关案例天天更新,却依旧有人担心人才流失。有人说引进机制完善,有人又批评“地方保护”。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老问题。
其实想想,李斯的谏逐客书并不是精致的完美论述,里头也夹杂着个人算计,保命,施展抱负,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莫名焦虑。在当年,谁都没有绝对把握,今天回头拿来当范本,说不定也是用时不同罢了。
抛开种种假设,光是那封“谏逐客书”活着,就让人看见大时代里个人身影的浮沉。政策一变,风头一转,强者也有低头求生的时候。千年前的狠话,千年后的看客,谁又不是在偶然间成就彼此?
当天下风云汇聚,人才的来去也总有自己的脉络。秦国能走到帝国巅峰,是种机遇,也有点运气。李斯、郑国、嬴政,谁的故事都没走直线。过去的逻辑,今天未必全用得上,但惜才、用才,也还轮得到时代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