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 | 年轻人不爱用信用卡了

发布时间:2025-09-07 09:12  浏览量:1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

曾经,办信用卡是成年人的入场券:出差订机票要它,商场分期要它,甚至租个车也要刷它。那是一种“进入社会”的象征——有额度,就像有了未来的凭证。可到了今天,年轻人刷卡的动作越来越少,手机里的“花呗”“白条”“先用后付”反而成了新宠。

除了受消费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持卡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位持卡人表示,注销信用卡是因为“太多了也没用,一两张就好。”

有人调侃:信用卡是“爸妈的宝贝”,花呗是“年轻人的标配”。信用卡积分换来的可能是一条毛巾,而分期软件则能立刻把最新款手机送到手中。额度提升、年费规则、账单日与还款日的计算,在一键支付面前显得格外“上个世纪”。最新数据显示,14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余额“缩水”2000亿元,年轻人不爱用信用卡了。

信用卡的退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淘汰”故事,而是消费文化的转向。超前消费的吸引力下降,理性与自我掌控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有人依然离不开信用卡的延迟支付功能,有人则乐于把生活调回储蓄节奏。金融工具之争,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正如《低欲望社会》所表达的,消费并非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降低欲望同样是一种对抗焦虑的方式。或许,问题从来不在于“要不要抛弃信用卡”,而在于在即时满足与理性规划之间,每个人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低欲望社会》

大前研一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2018年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

面对“低欲望社会”的问题,就算股票持续大涨也不是高兴的时候。但大前研一也指出,并不是要指责年轻人欲望低落,因为这种无欲无求的倾向,在时代脉络之下,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必须思考的是,身处于“低欲望社会”,国民与企业应该如何因应。

《主见》

维克拉姆·曼沙拉马尼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湛庐文化·财富汇

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我们面对海量的数据和选择,总害怕错失最优解。于是,我们宁愿将思考和决策外包给专家、技术和规则:医疗决策依赖专家诊断,旅行路线交由小红书决定,人生选择服从社会规则。这种“思考外包”让我们沦为自身生活的旁观者,甚至陷入“灵魂瘫痪”。

然而,本书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在人们竞相用AI破局的时代,你作为人本身的价值恰恰是比算法或专家更强大的决策利器。 作为普通人,利用常识、广阔的视角、真实的感受和系统性思维也可以做出精准的判断。

《不安之街》

瑞秋·谢尔曼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金钱会毁掉一个人。老天,我目睹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事情……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她从来不需要工作。她每次尝试去上班都会陷入窘境。她憎恨自己,她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目的。结果,她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自我救助上。‘我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不断地把她掏空。”凯洛琳等人讲述的故事暗示,工作挣钱不仅让他们感到心安,也带给他们健康。

从电视上的“真正的家庭主妇”到《华尔街之狼》,流行文化将富人描绘成充满物欲的和有权势的脸谱人。社会学家瑞秋·谢尔曼则通过与五十位新纽约客——包括对冲基金金融家、公司律师、教授和艺术家以及全职太太——深入交谈,引出了访谈对象们对工作和生产力、育儿方式、慈善捐赠、婚姻不和等方面的想法,追问了他们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呈现了不一样的真实人生。

《制造消费者》

安东尼·加卢佐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类不是天生的消费者,消费也并非始终占据着生活的中心。从自给自足时代到买买买时代,人类社会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制造消费者》是一部消费社会学入门读物,也是一部消费主义简史。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社会两百年的演进与变革,以及消费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占领世界每一寸角落的历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精准而克制的论述,揭开消费主义的迷雾——在崇尚“消费自由”“个性解放”的现代社会,资本、广告与媒体彼此合谋,利用人的恐惧与渴望、认同与偏见,隐秘地掌控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商品成了定义自我的核心工具,购物成了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消费的机器。

《新收入》

钱婧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

职场没有红利、加薪遥遥无期、消费步步降级,工位、地铁和外卖乏味地勾画着预制菜般的生活,一日又一日,不甘心只当螺丝钉的我们出路在哪里?其实在当下的语境中,问题的答案往往指向一个世俗却充满生命力的行动:去赚钱。做点自己的小事业发展财富,是时代赋予我们普通人难得的机会窗口。

在本书中,基于在商业领域20余年的专业观察与沉淀,钱婧教授敏锐地洞察了这个时代的价值真相,提出了一种发展财富的新主张——创造新收入。其含义为突破传统单一职业的束缚,通过能力、资源和兴趣的复用和变现来填补财务缺口。从主业技能的外延到副业的冷启动,从线下摆摊到经营个人IP ,从市场和销售的常识到应对AI时代的变局,全书用25堂商业课的形式讲解了创造新收入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案。书中更对“金钱是什么”“我和金钱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分享了充满个人智慧的洞见,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商业、财富和人性的理解得到一次淋漓尽致的提升。

《漫画货币史》

本诺瓦斯特·西马特 著

特里斯坦·加尼耶 玛丽-奥·加洛平 绘

中信出版社

自古以来,货币在贸易、社会和国家命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贝壳到硬币,从以物易物到现代数字货币交易,货币史是一个复杂的传奇,随着人类发展而演变。这本书虚拟了比特币创始人的形象,让这个金融领域的神秘人成为这部浩瀚货币史的导游,带领我们回到 3 万年前,从我们的智人祖先开始讲述这段不可思议的历史。

以时间为序,用漫画的形式,生动讲述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演变,展示了各种货币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推动贸易、经济、政治发展的。

《年收入200万日元:东京女子省钱图鉴1》

小津万里子 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到东京这座超高消费的大都市,成为一名快乐的“月光族”白领……然而,一次与友人的谈话让她幡然醒悟,意识到存钱的迫在眉睫。起初,她尝试了高强度极为克制的攒钱法,但伴随着钱越攒越多,她的内心却日渐贫瘠。她终于明白:只有保持适度的消费水平,才能真正活得开心。

于是,作者转变策略 ,开始采用更可持续的轻松省钱方式——控制每月开销在12万日元内,奉行“该省省该花花”的长期主义无痛省钱法。在现有收入范围内,她买想买的东西,见想见的人,在衣食住行中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将这些心得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为大家带来了实用的生活启发。

《稳定币》

王剑 朱芳草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本书以货币发展史为切入点,从物物交换的局限讲起,梳理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的演化逻辑,重点解析电子货币的技术创新与价格剧烈波动的缺陷,引出稳定币诞生的必然性。书中详细介绍稳定币的三种核心锚定机制,同时剖析各类模式的优势、瓶颈及典型案例。

本书还聚焦全球稳定币格局与监管实践,对比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政策路径,分析跨境支付主导权之争与国际规则博弈。特别关注中国在稳定币领域的探索,探讨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关系,以及人民币锚定型稳定币的发展潜力。

《金钱心理学》

摩根·豪泽尔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后浪

人们总把投资理财当作一门硬科学,却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摩根·豪泽尔从心理角度入手,在本书中分享了18条一针见血的理财智慧。如果你是理财新手,你会接受一堂朴素、简明却能令你受用终生的理财课,先人一步实现财务自由。如果你是投资老手,本书也会帮你查缺补漏,返璞归真,守护好来之不易的财富。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有些道理亘古不变,无论何时都能帮你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只有发现它们,把握它们,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久的富足与幸福。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

乔纳森·克莱门茨 著

中信出版集团 | 墨菲

仔细想一想,我们也许并不知道是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买新款手机、买漂亮包包、买顶配汽车、买大房子,这些东西一旦得到,消费的快感、兴奋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而为了购买这些东西,我们不得不把宝贵的生命消耗在可以赚钱但并不热爱的工作中。

世上没有一夜暴富的方法,但有造富秘诀。《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作家克莱门茨,以逾20年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视角,为你揭示造富五大要点,重塑金钱脑。从开始赚钱到退休,财务管理应是每个人的终身课题。与他人攀比会不幸,长距离通勤会不幸,过多透支明天会不幸;但购买人生体验,尽早为退休做准备,使用“4%法则”理财,打造分散化投资组合会保障我们一生幸福。

会挣钱不如会花钱,我们要活用“金钱”这一工具,做出更聪明的决策,从每一分钱中挤出真正的快乐!

互动问题:

你还在用信用卡吗?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

zenobia多;摩天剑;小月饼;

不喝可乐的小强;HuanG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