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以“智”赋能 用“声”传情!

发布时间:2025-09-07 15:25  浏览量:3

以“智”赋能 用“声”传情——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

全体会议暨第四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侧记

9月6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体会议暨第四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昆明举办。顾彬 胡妤雅 摄

9月6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体会议暨第四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昆明举办。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近500名代表相聚一堂,以“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为主题,在坦诚对话中凝聚共识,在务实交流中探寻路径。

不同语言交织,不同观点碰撞,却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让“全球南方”的声音更响亮,让“全球南方”的发展更坚定。

全球南方拥抱新机遇

“全球南方国家正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与科技活力。”南方中心执行主任卡洛斯·玛利亚·科雷亚在发言中说,“全球南方国家GDP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出口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46%,制造业占比达45%,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科雷亚强调,中国在全球南方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南方研发支出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量子计算、5G、电池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制造等领域的重大进步。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在44项技术领域中,中国有37项领先于美国。其他南方国家也取得了不俗的科技进步,如尼日利亚的工程师正在研发农业无人机帮助农民监测农作物,埃塞俄比亚与南非发展本土无人机产业应用于监控与测绘领域。

这份“崛起答卷”的背后,是全球南方国家挣脱历史枷锁的坚韧。中非共和国国家高级新闻委员会主席何塞·理查德·普阿姆比的发言,带着殖民历史的沉重记忆:“曾经,我们的自然资源被掠夺,国家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他将目光落在会场内的中国代表身上,“中国从相似的困境中奋起,如今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帮助我们修建中非友好医院、改善基础设施,让我们看到了‘南南合作’的真实力量。”

崛起之路并非坦途。论坛现场,“挑战”成为各国代表多次提及的关键词,而面对困境,“改革”与“团结”成为共识。科雷亚表示,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全球南方国家有望成为构建新型国际体系的驱动力,这一新型体系应立足于包容性、团结协作、环境保护与人本发展。土库曼斯坦国家电视、广播和电影委员会国际信息中心总编辑马克萨特·古尔班盖尔迪耶夫以本国“永久中立国”的实践为例,强调“基于平等和主权的政治对话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唯一途径”。印度多元视野传媒主席拉克希米·克里斯·坎坦表示:“全球南方国家不能依赖西方国家,我们需要相互扶持。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满足基础设施需求的典范,而摆脱美元依赖、加强供应链互联互通,将让我们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经济崛起、科技突破,到直面困境、呼吁改革,论坛现场的每一次发言都在印证一个事实:全球南方已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边缘参与者,而是推动世界变局的核心力量。正如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副部长安卜琳·贾恩所言:“7世纪,中国唐朝的玄奘从长安到巴基斯坦犍陀罗求索智慧。今天,全球南方国家正在续写这份文明对话的篇章,以团结之力,在变局中寻找机遇。”

媒体合作构建新秩序

在全球南方国家经济科技崛起的同时,文明对话与媒体合作正成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关键力量。俄罗斯塔斯社副社长马拉特·阿布尔哈金在论坛上指出:“我们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肩负着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叙事的责任。”

“媒体是建立信任的桥梁,更是全球南方国家争取话语权的关键力量。”缅甸宣传部部长吴貌貌翁表示,论坛期间,缅甸信息部将与云南省相关部门签署合作意向书,围绕新闻节目交流、联合制作、能力建设展开合作,“这是‘南方媒体’携手的重要一步,我们还要邀请更多伙伴参与,促进相互理解。”

智库与媒体的“协同作战”,是提升“南方叙事”影响力的关键。贝宁民族报社长阿穆苏·科乔·侯埃莱特·保罗提出,全球南方媒体与智库需建立起合作机制,媒体可传播智库的研究成果,平衡西方中心论的刻板印象,智库则可根据媒体反馈的基层需求,调整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整合专业能力、人脉网络与传播平台,用数字化技术搭建跨国网络,实时共享数据与分析,构建既贴近本土又适应国际传播的共同话语体系。”

亚美尼亚国家通讯社社长纳里内·纳扎里扬强调文化作为战略力量的重要性:“文化不仅是软实力,而且是战略力量。正是通过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消除与他人的隔阂、打破刻板印象、培养相互尊重。”她介绍,亚美尼亚通讯社已开通包括中文在内的9种语言新闻服务,与全球多家媒体签署合作协议,“我们坚信,‘讲故事’是最有效的外交形式。媒体与智库的合作需‘根植于真相’——知识要滋养叙事,叙事要抵达人心。只有这样,文明对话才能超越宣言,化为日常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从学术角度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仍显不足。她呼吁南方国家加强传播能力建设,通过联合培训、实地考察、青年交流等形式,提升叙事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她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已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全球记者研修班、“中国式现代化”考察活动等,为南方国家媒体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平台。

媒体与智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桥梁的搭建者”和“偏见的击碎者”。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第一副总编、国际频道负责人埃丽扎维塔·布罗茨卡娅的发言掷地有声:“我们正生活在多边主义的历史时刻,全球南方的媒体与智库要成为文明对话的守护者、人类希望的传递者,让世界听到我们真实的声音,看到我们多元的价值。”

共商交流合作

雷桐苏 周灿 陈飞 摄

雷桐苏 周灿 陈飞 摄

雷桐苏 周灿 陈飞 摄

雷桐苏 周灿 陈飞 摄

9月6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开幕,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约500名代表相聚一堂,共商交流合作,共话唱响“南方声音”。

声音

全球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值得信赖、坚守伦理的专业新闻,渴望秉持诚信的媒体、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媒体、在众声喧哗中传递事实真相的媒体。联合国所追求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而不必担忧遭受攻击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多样观点与信息来源的世界。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对话,重塑信息生态的平衡,共建诚信、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

——联合国主管全球传播事务的副秘书长

梅丽莎·弗莱明

老挝始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践行者。我们高度珍视与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的深厚情谊,赞赏中方在引领和推动全球南方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老挝愿与各国一道,积极参与全球南方合作,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老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老挝民众,为全球南方崛起贡献老挝力量。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

坎潘·培亚翁

选择云南这片有着多民族、多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多样性的土地作为论坛举办地绝非偶然:它象征着文明的相遇、对话以及围绕共同目标协调差异的能力,激励我们共同行动。唯有携手共进,方能化挑战为机遇,用内生性方案解决全球性问题,确保我们这一区域成为21世纪备受尊重的重要力量。驾驭全球变革需要勇气、团结和战略视野,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莫桑比克共和国议会议员、前总理

艾雷斯·阿里

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然而共同的理念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全球南方是21世纪的推动力量。对于塞舌尔这个印度洋上的岛国而言,这不仅仅是愿景,更是我们的切身实践。当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合作,我们便不再是零散的微弱的声音,而是世界无法忽视的合唱。从亚洲到非洲,从加勒比海到太平洋,团结始终是我们对抗边缘化最有力的武器。地理位置从来不是障碍,而是桥梁,从印度洋之心出发,塞舌尔自豪地加入这场集体征程,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不属于少数人,而属于全人类。

——塞舌尔前副总统、塞中友好协会主席

文森特·梅里顿

中国是世界上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月3日,中国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这场阅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伟大力量,也让我们铭记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面对这一抉择,全球南方正成为重塑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意义超越了地理范畴,涵盖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是推动发展、创新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墨西哥联邦参议院亚太委员会主席

耶德科尔·波列文斯基

暖暖的握手

“每当看到手里拿着的这块墙体碎片,眼前就会浮现出那场灾难的惨烈景象,也会想起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握手。”9月6日,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开幕式“全球南方说”环节,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队长、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长穆树元讲述了今年3月缅甸强震后的救灾故事。

9月6日,缅甸参访团在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昆明基地参观。朱海 摄

地震发生近40小时,云南救援队在内比都的一处废墟下救出一位名叫杜曼努的老奶奶,她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国际救援队救出的第一位幸存者。

“老奶奶被救出来时,眼睛直直地盯着我们,嘴唇一直在翕动。看表情,她应该是想表示感谢。”穆树元说,他和队友争分夺秒地把老人抬上担架,在移交给医生的前一秒,他用力握了一下老奶奶的手,心里默念:“您要挺住!”

“暖暖的!尽管隔着工作手套,但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穆树元回忆说,后来他与并肩作战的缅甸内政部消防司处长吴登吞乌握手时,一句“谢谢胞波”让暖意再次涌上心头。

“奋战9天8夜后,我们要离开缅甸了。内比都市市长丹吞乌将那位老奶奶被救处的一块废墟碎片进行标记,作为纪念品送到我的手中。”穆树元说,大家从告别的握手中,读懂了彼此的心意。“胞波情暖,暖的是握手,暖的是情,暖的是心。”

胞波情谊不断延续。5个月过去,受中方邀请,吴登吞乌和同事吴觉都奥、吴比漂乌走上“全球南方说”故事分享的舞台:“杜曼努让我们转告云南胞波,她一定会好好活着。她还感谢参与现场救援报道的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记者为她送去轮椅。”

6日下午,缅甸参访团前往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昆明基地参观。通信指挥、侦检搜寻、钻掘救援、破拆支护、排水救援、应急保障、个体防护、实训演练等现代化设施装备一应俱全,团员们认真查看、了解,并就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法、小导坑救援法、竖井救援法、顶管救援法等救援案例以及隧道坍塌、地震、防洪排涝等实战演练与昆明队相关人员详细交流。

“救援队形成了相当成熟完善的工作体系,是否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吴登吞乌问。“我们是中国国内首支国家级隧道应急救援队伍,发展至今靠的是自主探索和努力奋斗。”穆树元回答。听完,吴登吞乌竖起了大拇指。

“在缅甸共同奋战时,我们就约定,加强交流互访。借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和中缅媒体双城论坛举办之机,我们把缅甸救援队邀请来了。”“感谢中国和云南省在抗震救援中的无私帮助,缅甸未来也计划成立这样的救援队伍,将进一步与中方交流学习。”参观完毕,穆树元与吴登吞乌代表中缅救援队伍互赠了礼物,他们的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一起。

“世纪铁路”改变人生

从东非草原到北京交通大学,从校园书声到高铁轰鸣,肯尼亚青年卡里乌用7年青春回应了时代召唤。当东非第一条现代化铁路——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贯通他的家乡时,他和无数同胞的人生轨道悄然改变。

在肯尼亚国内,中肯共建的蒙内铁路被人们称为“世纪铁路”,是肯尼亚的交通动脉,更是中非友谊的象征。该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管理,开启了中国铁路全产业链境外落地合作的新模式。

2017年,受益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框架下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企业签署的“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卡里乌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2021年毕业后,他回到肯尼亚,在肯尼亚铁路局工作了两年。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于是回到母校继续深造。

“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我们都是受益者。”走下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开幕式“全球南方说”故事分享的舞台,在交谈中得知中老铁路的发展历程和故事后,卡里乌对未来肯尼亚铁路的发展更加期待。

与卡里乌一起上台分享故事的新华社记者、纪录片导演武笛是“世纪铁路”改变当地无数民众人生轨迹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几年前,由新华社出品的三集系列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中国承建蒙内铁路纪实》在海外首播,超过4000万人次观众收看,在肯尼亚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受到当地各界一致好评,海外社交媒体网友普遍给予积极评价。

作为纪录片总导演,武笛表示,历时两年的跟踪拍摄中,看到很多人因这条“幸福路”与中国结缘,成为中肯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从路相通,到心相通。今天,我们的故事在‘全球南方’的主题下交汇。明天,让我们开启新的旅程,共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她说。

柬埔寨新闻部国务秘书青廉:

共架媒体桥梁 共促民心相通

“一直以来,媒体在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柬埔寨新闻部国务秘书青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文明的对话者和民心的连接者。

谈及全球南方国家在促进媒体合作与民心相通中的作用,青廉认为,南方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媒体合作对于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区域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就像一个大家庭,虽然大家的观点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合作共赢始终是各方的共识和坚定的前行方向。“自2024年成立以来,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已成为区域各国媒体交流合作、携手前行的重要平台。”青廉说。

今年4月,中柬两国一致同意携手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青廉认为,这将两国传统友谊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按下了全方位合作的“加速键”。“随着两国关系愈发紧密,双方媒体合作迎来更多新变化和新机遇,区域媒体间的合作也不断探索出新方向和新路径。”青廉说。

“近年来,云南省与柬埔寨在媒体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方式多样、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机制常态化。”青廉说,去年双方签署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柬埔寨王国新闻部关于新闻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夯实了合作基础。

“云南省与柬埔寨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希望在现有备忘录框架下,双方继续加强新闻信息共享,特别是经济、旅游、文化领域的资讯交流。”青廉建议,双方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媒体人才培养和储备,共同推动媒体行业变革。“可以共同设立一些年度性的联合采访项目,聚焦柬中重大合作项目,讲述生动鲜活的合作故事。”

今年是“柬中旅游年”,青廉期待有更多像“游云南 看吴哥”系列活动的项目持续落地,在促进柬中旅游合作与发展中持续贡献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