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大爷心脏骤停去世,医生遗憾指出:长期吃安眠药犯了4个禁忌
发布时间:2025-09-06 20:50 浏览量:3
60岁,退休的年纪,本该是夕阳无限好。但他却在一个平常夜晚猝然离世,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家人不解,他没有心脏病史,也从不吸烟酗酒,怎么可能突发心脏骤停?医生一句话让他们陷入沉默:“他长期服用安眠药,关键是——吃错了。”
长期服药,尤其是安眠药,真的会要命吗?这不仅仅是个体用药失误的问题,而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盲区。
安眠药究竟是助眠的“救命稻草”,还是潜藏的“慢性杀手”?背后的真相,比你以为的更复杂。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超2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有过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看似平常的助眠行为,却可能触碰了身体的红线。药物依赖、心脏负担、呼吸抑制、认知损伤等问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埋下隐患。
这位大爷的悲剧,绝非孤例。越来越多研究揭示,长期服用安眠药,尤其是在用药方式不当的情况下,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跌倒骨折甚至早逝的风险。而在所有风险背后,有四个“用药禁忌”最容易被忽视,最致命。
不少人将安眠药当成长期日常用品来使用。安眠药的本质是抑制神经系统,长期依赖,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对心率、呼吸、肾上腺皮质轴产生持续性影响。尤其对于老年人,神经系统本就敏感脆弱,滥用等于加速退化。
第二个禁忌,是混用多种镇静类药物。有些老年人为了“睡得更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叠加使用多种类型安眠药,甚至配合抗焦虑药、抗抑郁药。
殊不知,不同药物间的协同抑制效应,会使心律失常、呼吸暂停等事件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第三个禁忌,是忽略药物代谢能力的变化。年纪越大,肝肾功能越弱,药物的代谢半衰期变长,相同剂量的药物在老人体内停留时间更久,作用更强烈。
很多人按年轻时的剂量服药,实则无形中加大了身体的负担,尤其在睡眠期间,血压与心率自然下降,药物进一步抑制中枢极易诱发心脏骤停。
第四,是服药时间不当。有些人习惯在饭后或临睡前立即服药,甚至在清晨醒来后“补药”。
安眠药并非随时服用都安全,尤其是长效类药物,在清晨人体交感神经开始恢复活跃时,药物仍在起作用,极易干扰心率调节机制,诱发心源性猝死。
这些禁忌背后,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对睡眠的焦虑,正在被药物依赖所掩盖。
很多人以为“睡不着是病,吃药就好”,但睡眠障碍多数是心理、生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药物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反而可能掩盖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下降、抑郁风险上升风险显著高于未使用者。
一项国内大数据研究指出,持续使用安眠药超过6个月者,其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提高了约1.7倍。
原因在于,安眠药会影响脑部神经递质的平衡,长期作用下,大脑的神经可塑性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安眠药还显著影响肢体协调能力。老年人本身骨质疏松风险高,跌倒后的骨折几率远高于年轻人。
而安眠药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嗜睡、意识模糊、行动迟缓,一旦夜间起身上厕所或走动,极易摔倒,甚至引发二次伤害。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对安眠药的“耐受性”存在误解。一旦用药初期有效,便认为可以长期服用。
但安眠药存在明显的耐药性,多数人在连续服药1-2周后效果即开始下降。为了“维持效果”,不少人会自觉加量,结果陷入恶性循环,越吃越多,风险也随之加倍。
另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是药物“天然”与“安全”的关系。有些人避开处方药,转而选择所谓的“天然助眠制剂”,以为这就没有副作用。
但任何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物质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便是草本类制剂,其中某些成分也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代谢冲突,导致不可预测的反应。
面对睡眠障碍,真的只能依赖药物吗?其实不然。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干预、光照疗法等方式,均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对改善慢性失眠具有显著效果。这些方式重在重建睡眠节律,而非单纯压制觉醒系统,副作用更小,效果更持久。
日间规律运动、限制午睡时间、晚间避免强光、控制咖啡因摄入等生活习惯的调整,往往比短期药物干预更有效。但这些非药物手段的推广,仍远落后于公众对药物的依赖心理。
在临床中,我们见过太多因误用安眠药而出现严重后果的案例。
也见过一些人,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停药,重新建立自然睡眠节律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说明,安眠药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面对睡眠问题时更应保持警惕。与其追求“立竿见影”的药效,不如从根源上调整睡眠结构。
保持规律作息、建立睡前仪式感、减少负面情绪积压,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往往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李梅,刘志红.老年人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风险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1,18(7):414-418.
[2]张宁,赵婧.安眠药与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关系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