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
发布时间:2025-09-08 07:45 浏览量: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植于其中的创新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指出,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推动这一创新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可从挖掘阐释、有效传播、活化利用三方面着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
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洋溢着创新基因的历史,传承好这一宝贵基因,首先要做好挖掘与阐释工作。要加强创新基因的系统性挖掘。创新基因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制度文明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主要体现为物质、精神、政治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所体现的思想解放活力,四大发明所代表的重大科技突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求的自我革新意识,以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蕴含的制度变革智慧,都展现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等创新基因。要整合历史、哲学、考古等多学科资源,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对散存于经典文献、文物古迹、制度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创新实践与思想元素,进行全面普查、系统辨识、分类整理和谱系构建。运用数字测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基因资源库,为创新基因的传播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强化创新基因的现代阐释。挖掘是基础,阐释则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桥梁。要深入剖析传统创新案例背后的思维方法、核心理念与精神特质,并采用轻量化表达对其进行阐释,让其与当代创新理论实现对话与共鸣,使古老智慧成为可被现代工程、艺术创作和社会治理直接借鉴的活性资源。
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传播并非是对创新基因的简单复刻,而是让创新基因跨越时空得以现代化赓续。以先进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基因传播。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用户兴趣和需求,借助主流社交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基因的智能推荐与精准推送。通过AI数字人互动直播等形式,构建参与式、互动式传播机制,激励公众参与创新基因传播。利用VR/AR、三维建模、数码显微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在精准还原文化遗产的同时,突出表现古人在技艺、美学和思想领域的创新,使受众能够直观感受、深入体验,并实现情感共鸣。以现代教育体系赋能创新基因传播。将创新基因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开发相应教材读物,开设专题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可采用故事化、游戏化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少年创新创造活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可设立专门课程和研讨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同时,积极推行体验式、沉浸式实践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实现从知识传授、情感认同到价值塑造的传播效果。
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传承创新基因,归根结底是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在科技、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活化利用。一是服务当代科技创新。我国古代科技中的思想智慧为当前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益借鉴。将“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格物致知”的实证精神等,融入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古为今用”型创新,使传统认知与解题逻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价值。二是助推文化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创意资源宝库,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美学依托。加强对传统艺术表现、叙事方式中创新元素的现代化提炼和转化,支持文化机构、文创企业、内容创作者深度合作,通过对创新基因的现代诠释,打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和创新成果。三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积累的社会治理智慧和制度创新经验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参考。诸如“民惟邦本”体现的人本思想、“礼法合治”彰显的规则与教化并重、“和而不同”蕴含的多元共治理念,皆可创造性应用于当代组织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中,探索构建兼具文化底蕴与治理效能的社会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