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立”之本:基于中华文明多维度的系统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5-09-07 19:37 浏览量:1
摘要:本文旨在从中华文明肇始之神话哲学(盘古、伏羲)、经籍元典(易经、诸子百家)、医道传承(中医、黄帝内经)、心理构建(本土与现代心理学、社会服务)、实践应用(家教家风、危机干预、EAP)、艺术修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前沿科技(中微子、暗物质、人工智能)及宏观视野(历史、宇宙、马克思主义)多个维度,系统论证“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认为,“自立”并非西方个人主义的孤立,而是根植于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下的主体性自觉与能动性发挥,是内修与外王、自强与济世的统一,对当前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立;本土心理学;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心理资本;多维度阐释
一、引言:命题的提出与阐释框架
“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这一论断,表面看似带有现代个人奋斗色彩,实则深植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性哲学。它并非鼓吹离群索居或否定集体价值,而是强调在任何外部条件与关系网络中,个体的“心性”是最终的决策中枢、行动本源与责任主体。本文摒弃佛教“万法唯识”的唯心框架,转而从中国本土的、唯物辩证的、实践理性的传统出发,构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立体阐释模型,旨在揭示“自立”作为个体生命与文明发展核心动力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二、哲学基石:宇宙观与本体论中的自立根性
1.盘古开辟:宇宙并非由外在神祇创造,而是巨人盘古以自身力量“开天辟地”,身躯化为万物。这隐喻了创造之源内在于自身,世界的秩序与价值需由主体奋斗而来。
2.伏羲画卦: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这揭示了认知的起点是“自身”(近取诸身),知识体系源于人对世界的主动观察与抽象概括,而非神启。
3.易经体系:
·太极:宇宙万物源于混沌未分的“太极”,寓意每个人内心都蕴含无限潜能与一切发展的可能性(“万物皆备于我”)。
·阴阳: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内在力量驱动变化。命运的吉凶悔吝,非由外定,实为自身内部阴阳消长、平衡与否的结果。
·四象与八卦(先天/后天):八卦推演模拟万物情状,其核心功能是“趋吉避凶”。这并非被动算命,而是主动提供决策模型,其前提是主体必须主动运用智慧进行研判、选择与行动(“动用”)。
三、百家争鸣:实践智慧中的自立之道
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均从不同角度夯实了“自立”的哲学基础。
1.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儒家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成就“内圣外王”之业的根本在于“修身”,此乃一切之起点。
2.道家:“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自胜”即超越自我,是更高层次的自立。道家追求“道法自然”,是依循自身内在规律而活,而非迎合外在标准。
3.医家与中医:“上工治未病”理念强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疾病的发生源于自身正气不足,养生治病首重扶助自身正气(自愈力)。
4.阴阳家、墨家、纵横家、名家、法家、兵家、农家:此诸家虽侧重不同,但其核心皆在于主体掌握客观规律(“道”、“法”、“术”)后,主动运用于世。墨家“非命”反对命运注定,强调“力行”;法家强调“法”的客观性,但执行与遵守靠自身;兵家“知己知彼”,首在“知己”;农家深耕细作,收获仰赖自身勤劳。它们共同构成了在政治、军事、农业、逻辑、外交等领域“依靠自身智慧与努力取得成功”的实践方法论集合。
四、心身统合:医学与心理学视野下的自立根基
1.《黄帝内经》:详尽阐述了精神活动(“神”)对身体健康的主导作用。“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是生理健康的根基。
2.中国本土心理学:植根于传统文化,强调“心”的主宰作用。修心、养性、诚意、正心是心理功能优化的根本路径,一切外在干预都需通过激发内在改变而起作用。
3.现代心理学印证: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是改变自身的认知图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资本”(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的构建,无一不指向内在资源的挖掘与依靠。
4.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体系的建设是为个体提供“脚手架”和“工具箱”,其最终目标是赋能个体,使其掌握心理调适技能,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5.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外部滋养,但其目的是内化为子女的优良品格与自立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危机干预机制:外部干预是紧急支撑,但个体从创伤中恢复的心理韧性才是根本,这种韧性源于个体的内在认知模式、支持性信念和应对策略。
7.教育心理学:“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人生科学:探究人生发展规律,明确指出人生的规划、决策与执行主体只能是个体自身,任何他者无法替代。
9.公务员心理与EAP(员工援助计划):提供心理服务的目的在于提升公务员及员工的自我心理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履行职责,本质是助其自助。
五、艺术修养:情感与精神的自立表达
1.诗词歌赋:是中国文人抒发情志、安顿心灵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都展现了依靠自身精神世界超越外部困境的强大力量。
2.琴棋书画:作为修身养性的载体,其过程是极度个人化的。通过艺术与自我对话,锤炼心性,达到“物我两忘”的沉浸状态,是实现精神自立的至高境界。
六、前沿科技:宇宙物理与智能时代下的自立新义
1.中微子与暗物质暗能量:现代物理学发现,构成宇宙的绝大部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与暗能量。这隐喻着世界运行的真实法则往往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要认知世界,不能依赖感官,必须依靠自身的理性思维与科学工具去探索和验证(“格物致知”的现代延伸)。
2.人工智能(AI):AI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和工具,它无法替代人的价值判断、情感体验和道德选择。在AI时代,人最不能替代、最应依靠的,正是自身独有的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3.全球视野与实践展望:在全球竞争中,国家与个体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自身的创新能力、文化自信与实践奋斗。“拿来主义”可行,但最终竞争力源于自身的消化吸收再创造。
七、宏观视野:历史、宇宙与主义中的自立哲学
1.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由人民创造,但是通过每个个体的自觉实践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动的唯物主义,与“依靠自身”的行动哲学高度契合。
2.中国实情:中国的发展成就,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民族集体“自立”精神的伟大体现。
3.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历史的进程无数次证明,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归根结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沉溺于外援或怨天尤人者终被淘汰,而奋发图强者方能主宰沉浮。
4.宇宙视野:从宇宙尺度看,地球和人类是孤独的。这种“宇宙孤独感”反而更加凸显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依靠自身的智慧、勇气和合作来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别无外援。
5.本心小宇宙:最终,一切宏观的哲学都需收归于“本心”。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小宇宙”的丰盈、和谐与强大,是应对外部“大宇宙”一切变化的根本依靠。
八、综合论述与结语
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爬梳剔抉,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中华文明语境下“自立”哲学的壮阔图景:
“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实践过程。它始于盘古开天式的本体论自信,承于伏羲画卦式的认知自觉,阐发于易经阴阳的辩证智慧,践行于百家争鸣的多元方法论,内化于中医养生的心身统合,升华于诗词书画的精神栖息,印证于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规律,挑战于前沿科技的时代之问,并最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奋斗之中。
其核心精髓在于:将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焦虑,转化为对内部可控性的聚焦;将被动承受命运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创造历史的主体。这完全符合国家关于“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是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这一命题绝非消极的原子化个人主义,而是倡导一种高度负责的、充满能动性的、在与家国天下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人生观。它要求我们不断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学习规律,最终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境界——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最深层的文化密码与心理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3.[2]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南京中医学院(校注).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 汪凤炎.中国心理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 塞利格曼,M.E.P..真实的幸福(洪兰译)[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12] 班杜拉,A..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 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5] 李政道.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8.
[18]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9]斯塔夫里阿诺斯,L.S..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吴象婴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与创新[J].中国法学,2019(4):25-47.
[21] 俞国良,谢天.大规模危机事件与心理援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3):289-297.
[22] 时勘,李文东.组织危机干预中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J].管理评论,2005,17(12):32-37,64.
[2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