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举办新进教师培训
发布时间:2025-09-08 11:11 浏览量:1
红网时刻新闻9月8日讯(通讯员 李水华 刘婷 邓翔)为提升新入职教师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9月5日上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特邀湖南省教育学会数字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专家张进良教授,为2025年新入职教师作题为《DeepSeek赋能高校新任教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全校新进教师共同参与培训。
AI赋能教学专题讲座现场。
讲座中,张进良系统阐述了DeepSeek如何从“道”“法”“术”三个层面赋能高校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在“道”的层面,他表示应深入理解大模型的功能与原理,树立“人机协同、优势互补”的底层思维,推动“AIGC+”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他引用海德格尔“技术是人逃不开的天命”这一观点,鼓励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教学创新的重要助力。在“法”的层面,他提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应把握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四大核心要素,并介绍了“融智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形态,指出人工智能正驱动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目标高阶化、教学资源生成化、教学方式协同化与教学评价个性化。在“术”的层面,他重点演示了如何借助DeepSeek与Kimi、即梦、秘塔搜索、WPS灵犀等多种AI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生成、课件制作、图示设计乃至教学视频创作。张进良以古诗《咏鹅》为例,现场完整呈现了从脚本生成、画面创作到视频剪辑的全流程AI辅助教学实践,生动展现了“DeepSeek+工具生态”的高效协作模式。
张进良还分享了国内多所高校在AI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包括北京大学的“问学”平台、清华大学的AI助教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的虚拟助教以及超星AI助教等。这些案例表明,大模型正逐渐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学伙伴”,深度融入个性化辅导、作业批改和学情分析等教学环节。他特别指出,人工智能并非意在取代教师,而是通过承担重复性劳动,解放教师精力,使其更专注于育人本质。教师应始终保持“主体意识”与“边界意识”,在积极应用AI技术的同时,坚守教育伦理,实现“术道相融”,最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讲座最后,张进良鼓励新教师们主动学习并积极应用DeepSeek等AI大模型,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他引用托马斯·弗里德曼“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受益才会来临”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必将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令人深受启发,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开展智慧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