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悲催上将,去上海看个牙竟成光杆司令,一个师全都投了红军

发布时间:2025-09-08 10:59  浏览量:1

1938年4月3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在电话中请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表示自己的部队已经伤亡了70%以上,敌军的火力实在过于猛烈,最后的预备队都要打光了。

孙连仲不是来向李宗仁抱怨的,损失这么多的部队他没有任何怨言,他唯一的请求就是李宗仁能够让他把部队撤退到运河南岸,给他的第二集团军留下一点种子。

当时的台儿庄已经被日军占领了三分之二,第二集团军牢牢的钉住了日军,但是却迟迟不见援军。

如果是其他的杂牌军打到这一步,早就脚底抹油跑了,但是孙连仲却非常实在,他就是要等命令。

但是这个命令,李宗仁始终都没有下,他对孙连仲表示,汤恩伯的援军就快要来了,坚持到明天中午就好,他无法下令让第二集团军撤走,只能自己亲自来督战!

孙连仲得令后没有废话,直接表示,要奋战到最后一人!

毫无疑问,孙连仲将军绝对是抗日名将,他抗日的决心是足够的,但是鲜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将军当初差点被我党给搞成了光杆司令...

从中原大战之后,孙连仲其实一直都是一心一意的为老蒋卖命。台儿庄抗战他这么坚决的抵抗,一面是因为他确实有抗日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老蒋的江山。

孙连仲是河北人,早年是西北军的一员将领,深得冯玉祥的信任,甚至还担任过甘肃省省主席的职务。

中原大战期间孙连仲跟随冯玉祥一起杀入河南,但是最终西北军却在蒋介石的银弹攻势下被瓦解,虽然空有战斗力,最后却成了敌人的嫁衣。

孙连仲比他的一些西北军同僚其实还要强一些,他不是被蒋介石稍加收买就投靠了对方,而是在冯玉祥兵败下野之后,才带着队伍投了蒋介石。

当时孙连仲在南京国民政府中谁也不认识,他也不是黄埔军校出身,更不是浙江人,按道理说是得不到老蒋青睐的。

所以孙连仲最开始找上了何应钦,何应钦通报蒋介石之后,蒋介石给了孙连仲二十六路军的番号。

这个番号可不小,有三个师的编制,孙连仲也算是成为了一方大员,但是这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

孙连仲必须带着自己的部队去山东,当时山东的军阀是韩复榘,韩复榘其实一样也是西北军来的,但是韩复榘是带着山东的地盘来的,蒋介石也只能将其任命为山东省主席。

有一省之地的韩复榘却非常的不老实,蒋介石本意是让孙连仲去制衡韩复榘,但是韩复榘看到孙连仲后,非但没有将其视为威胁,反而视为“手足”,可谓是百般拉拢。

蒋介石看情况不妙,赶紧就想要调走孙连仲。

孙连仲所部也就这样来到了宁都,开始了漫长的旅途。

让孙连仲来宁都之前,蒋介石专门把孙连仲请到了南京,又是嘉奖又是送礼,还让孙科请孙连仲吃饭,孙连仲感觉很受用,对蒋介石的忠诚度也直线上升。

但是孙连仲可能是平时不太关注自己手下的士兵,也没有注意到他们思想上的变化,这次宁都之行,差一点就断送了他的前途……

宁都起义

孙连仲的本心其实是比较希望抗日的,从主观上来说也不愿意围攻我军。

他手下的兵和他的想法其实一样,但是这些士兵不同于孙连仲,他们可没有受过蒋介石的恩惠,所以也没有孙连仲的思想负担,他们一直在向孙连仲提要求,希望能够北上抗日。

这个问题孙连仲给不了答案,只能选择回避,所以1931年二十六路军还是被送去围攻我军,结果在第二次围剿中却被红军大败,第三次围剿一样是惨败。

蒋介石在得到这一结果后,迅速让自己的嫡系部队撤退,维度留下了早已被红军削弱的二十六路军驻守宁都。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派自己的嫡系部队朱绍良部堵住了二十六路军的后路,这摆明了就是要二十六路军和红军干到最后一个人。

孙连仲这个人本身封建色彩比较重,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蒋介石对他“有恩”,那他就要“报恩”。

但是二十六路军的士兵可不这么想,当时有言道,西北军有“四怕”,“怕生病,怕吃大米,怕下雨,怕打红军”。

因为西北军是真的打不过红军,而且和红军交战了这么长时间,红军内部官兵平等,红军战士能吃饱饭,红军给农民分了土地的事情也传到了二十六路军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赵博生、董振棠等人组织了宁都起义,说来也巧,当时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刚刚被吸收进入我党不久。

结果孙连仲就因为去南京看病,让赵博生代理了军内的所有事务。孙连仲有牙疼的老毛病,这一次去南京就是专程去拔牙的。

拔掉坏牙之后,孙连仲总算是摆脱了牙疼的折磨,本来还挺高兴的,结果却听到了二十六路军发起宁都起义的消息,整个人都懵了。

一夜之间,他孙连仲竟然成为了光杆司令!

事情是这样的,孙连仲去南京期间,南昌行营给赵博生发来消息,要求赵博生在军队内抓捕我党成员。

其实也不仅仅针对我党,这也是蒋介石试图完全掌握二十六路军的一种手段,于是赵博生一不做二不休,策划了宁都起义。

最终宁都的守军共计1.7万人带武器加入红军,仅有一个团的国军逃走了。

孙连仲唯一一个可以完全控制的师,这下直接成为红军部队了。孙连仲只剩下两个已经被蒋介石渗透严重的师,就这还被蒋介石派驻了政训人员。

在1932年宜黄战役后,孙连仲部惨败,22个团只剩下7个团,他孙连仲也沦为了“师长”,直到1932年吉鸿昌决意抗日,蒋介石才把吉鸿昌的二十二路军给了孙连仲。

至于吉鸿昌,他则组建东北义勇军去了,后来更是因此被蒋介石直接杀害。

孙连仲对政治很有造诣,后来搭上了国民党其他派系的关系,也得以继续在国军内部屹立不倒,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参与了台儿庄会战,就此一战成名。

《宁都暴动亲历记》 王秉璋

《宁都起义——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