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入伍,我在部队16年以“正营副科长”转业,如今退休金9000
发布时间:2025-09-08 12:21 浏览量:2
那一年,我十八岁。
戈壁滩上的风,像把锋利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
我蹲下身子,双手捧起一把黄沙,任它从指缝间流走。
就像我的青春,就像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悄无声息地从指间溜走,再也抓不住了。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远。
火车摇晃了整整三天三夜,从江南水乡的小县城,一路颠簸到这片荒凉的戈壁滩。
车窗外,绿色渐渐稀少,黄色渐渐浓郁,最后天地间只剩下一片苍茫的黄。
"李卫国,到你了!"指导员吴大勇的声音把我从恍惚中拉回来。
1974年的春天,我背着母亲缝制的军绿色行囊,揣着父亲塞给我的二十块钱,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入伍的征程。
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是乡里的小学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四十多块钱。
母亲在生产队干活,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工分。
我还有两个妹妹要上学,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父亲都要精打细算,掰开了计算每一分钱的去向。
他总是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那时候的农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更别说什么肉啊蛋啊的。
记得小时候过年,母亲会蒸一锅白面馒头,炖一锅红烧肉,那香味能飘三里地。
我和妹妹们围着锅转,咽着口水,等着分食那难得的美味。
入伍前的那顿饭,母亲破例杀了家里唯一的老母鸡,炖了一锅鸡汤。
她把最大的一块鸡肉夹到我碗里,眼圈红红的说:"儿啊,到了部队好好干,别惦记家里,我和你爹会把妹妹们照顾好的。"
父亲少言寡语,只是不停地给我夹菜,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块钱塞到我手里。
"路上饿了买点吃的,到了部队好好锻炼,听首长的话。"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就这样,我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西北边陲的列车。
车厢里挤满了和我一样的新兵,有的兴奋,有的忐忑,有的沉默不语。
我靠窗坐着,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心里五味杂陈。
列车穿过江南水乡,跨过黄河长江,翻越巍峨群山,最后驶入无边的戈壁。
三天三夜的车程,我几乎没怎么合眼。
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担心错过了到站的广播。
部队驻扎在戈壁滩上,四周黄沙漫漫,寸草不生。
初到部队的日子并不好过。
白天烈日炙烤,夜晚寒风刺骨。
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冬天还好,能挡风保暖,夏天却闷热难耐。
每天五点起床,先是五公里的晨跑,然后是各种军事训练,擒敌拳、爬战术、投弹、射击,样样都要练得滚瓜烂熟。
有时候,训练强度大到让人怀疑人生。
记得有一次野外拉练,负重三十斤,一天行军五十公里。
到了晚上,我的双脚已经血泡叠着血泡,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刀尖上。
但咬着牙,硬是撑了下来。
那时候,部队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于战胜一切敌人。"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支撑我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
生活条件艰苦,吃的是大锅菜,一个星期难得吃上一次肉。
最常见的菜是土豆炖白菜,偶尔加点辣椒酱提提味。
面对这样的伙食,许多城里来的战友一开始都适应不了,但时间长了,也都习惯了。
冬天洗澡更是一种奢侈,需要在室外搭起简易的帐篷,然后用炉子烧热水。
等热水烧好,帐篷里早已被寒风吹得冰凉。
战友们总是三五成群,迅速冲进去,用最快的速度洗完,然后裹着大衣,哆哆嗦嗦地跑回宿舍。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逐渐成长起来。
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娃,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我的军旅生涯并不平坦。
最初的几年,我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日复一日地训练、站岗、执勤。
每天晚上,我都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信给家里,诉说我在部队的见闻和思念之情。
母亲不识字,都是父亲回信,告诉我家里的情况。
妹妹们都在好好读书,小妹还得了作文比赛的奖状。
这些简单的家书,成了我军旅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直到第三年,因为在一次演习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班长。
那一年,我22岁,第一次感受到了责任的分量。
班长的岗位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要管理十几名战士的吃喝拉撒,还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军事训练。
每当有战士思想波动,我就得半夜三更坐在他的床边,和他聊家乡,聊理想,聊未来。
记得有个战士叫张明,家里父母年迈,弟妹尚小,常常因为挂念家人而情绪低落。
我就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我也有两个妹妹,也时常牵挂,但部队就是我们暂时的家,战友就是我们的亲人。
慢慢地,他的情绪好转了,训练也越来越积极。
有一次,连队组织野外生存训练,持续七天六夜。
我们只带了少量的干粮和水,其余的都要靠自己在野外寻找。
那几天,我们吃野果子,喝雪水,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力量,成功完成了任务。
回到连队后,指导员当着全连的面表扬了我和我的班,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
1979年初,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我们连队紧急集合,准备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任务。
虽然最终我们并没有参与实际的战斗,但那种紧张备战的氛围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
1980年,我25岁,被提拔为排长。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了边陲小镇。
部队也在不断改革,训练方式更加科学化,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我们住进了砖瓦房,告别了地窝子;伙食也比以前好了,每周都能吃上肉。
作为排长,我的责任更大了。
不仅要管理三个班三十多名战士,还要参与连队的各项决策。
那几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理论和管理知识,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到深夜。
白天带着战士们训练,晚上自学高中课程,准备参加部队组织的高中文凭考试。
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2年的考试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高中文凭。
这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1983年春节,我休假回家探亲,发现家里的变化很大。
父亲的工资涨了,母亲不用再去生产队干活,家里盖了新房子,买了电视机。
妹妹们都长高了,大妹已经考上了师范学校,小妹也在初中读书。
看到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感到无比欣慰。
回到部队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希望能够在军旅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1984年,我29岁,被提拔为连长。
那一年,我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
连长的位置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权力,又有责任。
我要照顾一百多名战士的成长,还要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
那时候,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农村小伙子,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指挥官。
在任连长期间,我带领连队多次在军区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被评为"模范连队"和"训练标兵"。
每次获奖,我都会第一时间写信告诉家里,让父母和妹妹们分享我的喜悦。
有一次,连队参加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比赛,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取得好成绩,我带领战士们日夜苦练,甚至用自己的津贴买来纸弹壳,让战士们在宿舍里进行干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连最终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到连队后,我组织了一次简单的庆功会,让每个战士都感受到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价值。
1986年,部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训练改革。
我们开始接触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训练方式也从传统的体能训练转向了更加注重技术和战术的综合训练。
面对这些新事物,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军区组织的计算机培训班,学习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
那段时间,我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计算机书籍,晚上睡觉前也要看一会儿。
就这样,我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连队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我33岁,被提拔为营职干部,担任副营长。
同年,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和一位部队医院的护士结为夫妻。
她叫张丽华,是个温柔贤惠的姑娘,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特别理解支持我的工作。
我们的相识源于一次意外。
那年夏天,一名新兵在训练中突发高烧,我连夜将他送到了医院。
张丽华正好是值班护士,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温柔体贴的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我找各种借口去医院,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白。
幸运的是,她接受了我的追求,我们开始了恋爱关系。
结婚后,我们住在部队分配的两居室里,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每当我加班回来,总能看到桌上放着她为我热好的饭菜。
即使是深夜,她也会披着外套,坐在桌边等我回来。
那种被人牵挂的感觉,是我在军旅生涯中最温暖的记忆。
1989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我给他取名李强,希望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儿子的出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每天下班回家,看到他在摇篮里咿咿呀呀地笑,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我很少有时间陪伴妻儿。
每次看到儿子在我怀里撒娇,心里总是充满愧疚。
妻子却从不抱怨,总是微笑着说:"你的工作重要,我和孩子都很好,不用担心。"
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让我更加珍视这个家庭。
1990年,部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
许多干部面临着转业或复员的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决定以"正营副科长"的身份申请转业。
16年的军旅生涯,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人。
离开部队的那天,我站在营区门口,回望着这片生活了十六年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
战友们为我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每个人都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我的老战友王铁生甚至红着眼眶对我说:"老李,别忘了咱们戈壁滩上并肩作战的日子。"
我拍拍他的肩膀,哽咽着说:"这辈子都忘不了,你们永远是我的兄弟。"
转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县政府工作,负责民政工作。
虽然环境变了,但军人的作风和纪律性一直伴随着我。
我把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工作中,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岗位。
那时候,地方的工作节奏和部队大不相同。
没有了早晨的起床号,没有了紧张的军事训练,没有了严格的纪律约束。
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早上五点多就自动醒来,习惯性地准备起床训练,然后才想起自己已经不在部队了。
但很快,我就调整了状态,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民政工作琐碎而繁杂,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五保户的赡养到灾民的救助,从优抚对象的补贴到社会福利院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把部队里"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民政工作中,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有一次,县里遭遇了罕见的洪水灾害,许多村庄被淹,成千上万的群众流离失所。
作为民政部门的干部,我连续工作了72小时,组织救灾物资的发放,协调受灾群众的安置,确保每一个受灾家庭都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回过家,就睡在办公室的简易床上。
妻子理解我的工作,每天都会给我送来换洗的衣服和热腾腾的饭菜。
当看到受灾群众露出感激的笑容时,我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工作之余,我终于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背着书包上学,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去公园散步,或者去附近的山上爬山。
这些简单的家庭活动,弥补了我在部队时没能陪伴家人的遗憾。
1995年,我被提拔为县民政局副局长,开始参与更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那时候,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县也在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
2000年,我被任命为县民政局局长,全面负责全县的民政工作。
这一年,我45岁,正值壮年,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在任局长期间,我坚持走访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推动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
特别是在农村敬老院建设、城市低保制度完善、残疾人救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每次下乡走访,看到那些曾经贫困的家庭生活逐渐改善,看到那些曾经无助的老人得到了妥善的照顾,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
我常常想,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服务,这或许就是军人本色的另一种延续。
2009年,我光荣退休,结束了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
退休后,每月9000元的退休金,让我的晚年生活无忧无虑。
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官,比我当年的起点高多了。
看着他穿着笔挺的军装,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心中充满了骄傲和欣慰。
如今,我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平日里,我喜欢在小区的公园里晨练,和老伙伴们下下棋,聊聊天。
偶尔,我也会去学校做一些军事知识的讲座,把我在部队的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年轻一代。
闲暇时,我常常和老战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虽然我们都已经两鬓斑白,但谈起当年在戈壁滩上的点点滴滴,眼中依然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
有一次,我们几个老战友相约去了当年驻扎的部队。
那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营房代替了简陋的地窝子,先进的武器装备取代了老式的装备。
站在曾经熟悉的训练场上,我们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强大。
年轻的战士们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我们这些老兵,认真地听我们讲述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离开时,我们在部队的荣誉室里看到了当年我们连队获得的奖状和锦旗,还有一张我作为连长带领连队参加比武的老照片。
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我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时候,我会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回想起那个十八岁的自己,背着行囊,踏上列车,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那个青涩的少年已经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但军人的本色和初心从未改变。
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阅兵仪式,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战士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激动和自豪。
那是属于军人的骄傲,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退休后,我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用笔墨抒发内心的情感。
我最喜欢画的是戈壁滩的日出和落日,那种壮美与苍凉交织的景象,总能勾起我对军旅生活的回忆。
有时候,我会把画好的作品送给老战友,或者挂在家里的墙上,让那段记忆永远保存在心中。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是部队为老兵们举办聚会的邀请函。
看着那熟悉的部队番号,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呼吸那里的空气,感受那里的风沙。
翻开相册,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都承载着我最珍贵的记忆。
这些年,有些老战友已经离开了人世,每当想起他们,我的心里总是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伤感。
但我知道,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故事会一代代传下去。
明天,我就要启程前往那个曾经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
不知道那里还有多少变化,不知道还能见到多少老战友。
但无论如何,那片戈壁滩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星空,我不禁陷入沉思。
从十八岁到六十多岁,这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挫折,但最珍贵的是那段在戈壁滩上的岁月,它塑造了我的性格,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含义。
人生如戈壁,看似荒凉,实则蕴含无限生机。
每一粒沙子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风沙都是一次历练。
如今,回首往事,我无怨无悔。
那片黄沙,那片戈壁,那个十八岁的我,已经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夜深了,我关上窗户,准备休息。
明天还要早起赶火车。
躺在床上,我闭上眼睛,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当年的军号声,那么响亮,那么嘹亮,穿越时空,直达心灵。
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些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那些互相扶持的温暖瞬间,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十八岁的我,你是否会后悔踏上那列开往戈壁滩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