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大妈心脏骤停去世,医生遗憾指出:长期吃安眠药犯了5个禁忌

发布时间:2025-09-08 14:39  浏览量:2

很多人以为安眠药只是帮助睡觉的工具,吃点没关系。可现实是,吃安眠药出事的人不在少数。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失眠没治好,反倒吃药吃出问题

尤其是年龄大了以后,长期依赖安眠药,如果用法不当,可能带来的不仅是副作用,而是生命危险。

64岁的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个阶段的身体状态,正处在代谢减缓、器官功能下降的过渡期,对药物的耐受性明显降低。

尤其是中枢神经类药物,一旦摄入过量或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心律紊乱、呼吸抑制甚至心脏骤停。这不是吓人,而是实打实的风险。

我们先说第一个常见禁忌:长期连续服用,不停药。很多人一旦开始吃安眠药,几乎是每天靠它入睡,不停顿、不评估、不复诊。

问题是,安眠药成瘾性强,耐受性也强,吃久了效果递减,要么加量,要么换更强的药。

2022年《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报道,连续服用苯二氮卓类安眠药超过3个月,认知功能下降风险上升62%,而心脏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个禁忌,是混用多种镇静类药物。有些人白天吃抗焦虑药,晚上再叠加安眠药,有的还加点中药助眠。表面看是“联合用药”,实则是中枢神经过度抑制的定时炸弹。

中老年人本身神经传导功能减弱,药物一旦叠加,容易出现呼吸抑制、心跳减慢,尤其是夜间发作,往往错过抢救时间。

你以为吃药睡得沉就是好?其实越沉越危险。深度镇静状态下,呼吸变浅,血氧下降,心率变慢,一旦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很容易出事。

2023年《老年医学与保健》刊登一项病例回顾,在因心脏骤停入院的老年患者中,超过28%曾在发作前48小时内服用镇静类药物

第三个禁忌,是服药后立即平躺入睡。很多人习惯一吃完药就上床,甚至边吃边躺。问题是,药物还未完全吸收,胃肠蠕动减慢,容易造成血药浓度波动,一旦吸收太快,可能瞬间中枢抑制过强。

尤其在老年人身上,这种“高峰效应”可能直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过度,引起心率骤降、甚至猝死。

第四个禁忌,是伴随饮酒使用。老年人晚上喝点小酒助兴,再来一片安眠药,说是放松,实则是自毁。

酒精与安眠药同属中枢抑制剂,两者叠加会极大增强药效,导致意识模糊、呼吸暂停。

2021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因“酒+药”呼吸抑制入院者中,有9.3%最终发展为心源性猝死

第五个禁忌,是忽视基础病与药物相互作用。很多人以为安眠药只是辅助睡眠,跟血压、血糖、心脏药没冲突。

其实不然。一些安眠药会影响钾钠通道、延长QT间期,而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本身心律就不稳定,一旦药物干扰,诱发心律失常的风险高得惊人。

有个复杂但值得解释的机制叫QT间期延长。简单说就是心脏“电流”传导时间变长,容易让心跳变得不规律,严重时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种猝死率极高的心律失常,往往来得突然,走得也快。而苯二氮卓类、非苯类安眠药中,都有引起QT间期变长的潜在风险。

你可能会说,很多医生也给开安眠药啊,难道都不能吃?不是不能吃,而是要严格掌握时间、剂量、适应证

医生出具处方,是在评估风险后进行的个体化用药。而很多人一拿到药,就自己决定加量、换药、停药,这才是出事的根源。

我们临床上经常用到一个评估工具叫STOPP/START标准,是用来判断老年人哪些药该停、哪些该谨慎用。

其中明确提到,长期单独使用安眠药,尤其是没有定期评估认知状态和跌倒风险的,属于潜在不当用药。这不是医生“多心”,而是有据可依的。

再说个现实点的风险。有研究指出,服用安眠药超过6个月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相关骨折的风险提升2.1倍

而跌倒在老年人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你以为只是“睡个觉”的事,背后牵扯的是整个生理系统的连锁反应。

有些人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记忆下降,还以为是老了,其实是安眠药的中枢副作用在作祟。长期这样下去,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还容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

药物性认知障碍是可以逆转的,但前提是及时发现、合理干预

如果你正在吃安眠药,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连续吃超过3个月?有没有自己加过量?有没有在吃药期间喝过酒?有没有晚上起夜跌倒过?有没有白天老是犯困?

只要有两项以上出现,就该去医院复查,不是改药就是该减量。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合理用药五原则”,其中最被忽视的一条就是持续评估药物必要性。很多人习惯了吃药,就把药当成了日常“保健”,失去了警觉。可药不是保姆,吃得不对,它比病还危险。

那失眠真的就只能靠药?当然不是。目前国内外都推荐认知行为疗法为首选治疗手段,尤其适合慢性失眠患者。

通过调节睡眠认知、行为习惯、情绪管理,不少人能在两个月内显著改善睡眠质量,甚至完全脱离药物。这比单纯靠药安全得多、持久得多。

安眠药不是敌人,但也不是朋友。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对,是帮手;用错了,是催命符。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已经不允许你再随便吃药了。每一粒安眠药,都应该在医生评估后的监督下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安眠药使用与心脏猝死风险的临床回顾分析,2021年第40卷第6期

2.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后的认知功能影响,2022年第38卷第4期

3. 《老年医学与保健》:镇静类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性研究,2023年第3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