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小看曹爽这个人,不信,请看他是如何把司马懿压制十年的

发布时间:2025-09-08 23:51  浏览量:1

说实话,谈起曹爽,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不外乎是个“被反杀、倒大霉”的二世祖形象。毕竟高平陵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戏,他是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的那位主角。但有时候咱们看历史,总容易带点“赢家通吃”的眼光,把结局当水平,其实仔细琢磨,曹爽这人本事真不小,搁在“老曹家”后代里,他绝对算个能人。

自小他就挺得魏明帝曹叡看重。那会儿,曹叡还是太子,宫里等级森严,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不讲礼数,想抱大腿都未必轮得到曹爽。偏他就“混得熟脸”,说到底,能进老板法眼,绝对不是单靠背景——曹魏宗室里窝里斗的还少吗?能跟老臣打成一片,又架得住高层考验,这不就是职场高手的标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曹爽这人情商高,懂分寸,会做人。要是活到今天,妥妥的会是那种在微信群里聊得风生水起、跟同事领导都能套近乎的“团队王”。

后来曹叡病逝,曹芳当了少年皇帝。曹爽借着宗室身份,顺势成为朝廷辅政第一人。起初他对司马懿还相当客气——传说曹爽见了司马懿,都行长辈礼,俨然一副“儒雅少年”样子。可惜,人在高位时身边总有几句风言风语绕耳。他一帮死党里头,何晏最会煽风点火,翻来覆去就劝他:权这么大,还有啥好让的?你还分别人一杯羹?就该牢牢抓在手里。说着说着,曹爽就真当回事了。

于是,他先是给司马懿升了个“大司马”的头衔,很体面,听着唬人,其实这职务累死人不偿命,前几任都是操劳过度早卒。没多久再来个更高“太傅”虚衔,这下,司马懿看着光鲜,实则已被撵出了决策圈。说穿了,这招就是咱们常说的“画个大饼、架空实权”。

别说,这一串操作下来,曹爽算是真把架空玩明白了。但他心里清楚得很,不能一次性把老司马全抛出去——军中大佬不是好对付的。司马懿在北伐、平定孟达、东征公孙渊那一连串硬仗里头,是实打实的战功派,“军威”二字,他说了算。要是贸然拔掉军权,谁知道底下将士会不会起变故。其实,这和咱们今天单位里的“元老级员工”一个路数,不能动则得咎,得一步一脚印慢慢移权。

曹爽做得还挺“人道主义”,把司马家族的待遇提到顶。出入不用小跑,剑履上殿,子弟个个列侯,厚待得像汉朝的萧何。但司马懿这人表面上软,骨子里其实拧。他一看这是“明升暗降”“荣华富贵做枷锁”,坚决让家里人不沾这光。

场面有一句闲话——“好处都让你占了,手底下的活还让你干得踏实”,毕竟难得。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好事,权力角逐里,总是该你推的时候就得推。那年,孙权大举东进,司马懿老当益壮,六十多岁亲自出征。你说他真是“保家卫国”?倒未必全是——还不是想“做成绩”往回找场子,刷一刷个人存在感?打完仗,搅得对面心惊肉跳,魏都里“夸功”封爵一通风风火火。

可有意思的是,司马懿越闷声发大财,姿态越低。“见了太常,见了故交,哪怕对方是个小官,小心翼翼下大礼”,生怕人家说自己蹬鼻子上脸。他反复叮咛家中儿郎:“得意别忘形,咱们这身份,露头了反倒容易招祸”。

我总觉得,这背后那种“就怕挤兑”的心情,蛮像打工人早会时的自嘲。你做得再好,但谁管你有多少汗水?老板要换你,理由总能编一大堆。只是历史舞台大,换下来的原因更复杂罢了。

曹爽呢?他手腕玩花的事还多。他一边大力提拔自家亲信,比如原来受冷遇的何晏、李胜、丁谧等变成了朝中办事骨干。最关键的兵权——禁军,慢慢往自己兄弟表弟手里塞。那会儿“中领军”、“中护军”、两大营房都被你家人罩着,就差皇宫门口都放上自己儿子的雕像了。

不是说曹爽“看谁不顺眼就撤谁”,是他一层一层剥离司马懿军事圈、政务圈的势力。还记得把蒋济提成太尉那事儿吗?其实就是把原贼守门人罢了,改成自家二弟上位。类似的操作,正好像咱们见过单位领导一换届,几个核心部门负责人立马“大换血”,扫清隐患。

讲到这儿,其实曹爽已经把手头要权的牌都打到顶格了,很多当时的朝臣心里其实是服气的——“人家有章有法,权谋路子走得溜”。换做咱们普通人,也许会把自家老友、表兄弟全安排到各大要地,有点无敌手的意思了。

不过权力斗争哪有千秋万代的赢家?很快,历史舞台就转了画风。曹爽把自己的表弟夏侯玄弄到关中,原岗位那中护军,却阴差阳错地被司马懿儿子司马师“混”上了。表面是个岗位交换,实际上却是给老对手安了颗“钉子”在禁军里。这要换成现在职场,是类似于你“送”走关乎升迁的大项目,结果竞争对手的继承人在你的地盘里站稳了脚。

曹爽后面索性加码,直接整合两个以往归“中领军”管的老兵营,也统统轮了一遍家族班子。巧的是,这两个营坊以前就靠着司马懿的关系吃饭,一下顶头上司换了,面子彻底挂不住。

说到底,曹爽自信满满,觉得“亲兄弟齐上阵”,禁军、政务、皇权都能牢牢锁死,一步步把司马懿逼出了政治核心。甚至后头还“隔离”了和郭太后、幼主的见面,把司马家最后一点皇亲的外援都切断。等操心完了这套防火墙,人家老司马淡定地出来一招“装病不理政”,彻底“认怂”。

但人心这东西,你防得了明枪防不了暗箭。曹爽千算万算,也没跳出一个“圈外人岂能安心受气”的天理。他能玩权谋,一步步拿下朝内大权,却始终没摸明白司马懿是什么人——那是能忍一辈子的老狐狸,也是憋着最后一口气翻盘的狠茬子。“你给我虚职,你撵我出门,我就连家族封赏都谢绝,外头当牛做马装无害,等到机会到来,才真要见谁笑到最后。”

其实咱们读史到这儿,经常替曹爽捏把汗——这权力游戏里头,亲疏远近、明里暗里、人性算计,全都得掂量进去。曹爽是“家里人”,司马懿始终被当成“外边的”,再怎么够格,也难递补那最后一层信任。这就像单位里总经理喜欢提拔自己带出来的那一批人,一朝新老板更迭,外姓的再能干,也未必能捞到决策权,谁让你“没血缘关系”呢?

再往深了想,其实司马懿和曹爽,本来没必要走成生死仇。利益摆上桌,大家就看谁能合伙分蛋糕。但天底下最难攒的就是“共享权力”这个局。总有点像打桌游,几个老头子见风穿针拆台子,最后全成了互害的局。

其实曹爽看似一路顺风顺水,压得老司马哑口无言、低头行礼,可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与人之间终究“隔层皮”,这点谁都没办法。有意思的是,后来好多当官的都学他这套“明升暗降”“虚职安抚”,还真成了职场惯例。

说点掏心窝子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也遇不上高平陵那种大事件,但你我身边的权力游戏,一点也不少。谁说咱们的选择容易?就像司马懿兜兜转转,连最后那点谦恭都顶不住彻底“黑化”,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被现实推着往前走,很难掉头。

世事无常,权力争夺这把火,烧的都是心里的欲望。曹爽有他的算盘,司马懿有不得已的纠结,局外人如我等,观棋不语,心里明白点人情世故就成。倒也不用每次看历史都骂一个“被杀倒霉蛋”或者吹一个“翻盘大佬”,说到底,每个人,都可能走在命运当口的岔路口。

这故事其实不算罕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谁不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犹豫、挣扎?曹爽和司马懿“玩到黑”,最终一个亡家破灭,一个遗臭千年,多少算是前车之鉴。咱们谁又敢说自己一定没有做过看起来聪明,最后踩空的事呢?

总归一句话,“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那口气还在,别失了自己最初的底线。谁知道呢,也许下回大幕一拉开,又是别人的一场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