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死诸葛吓跑活司马,却很少知道;死诸葛害死活司马

发布时间:2025-09-03 05:52  浏览量:1

五丈原的风,吹得夜幕苦涩一点儿。营帐里的灯烛,无意地把阴影拉长。诸葛亮自知大限已至,还在调度最后的细节。不曾慌乱,更没有纠结,他的星辰陨落,却依旧要把残局收好。那夜他唤来了杨仪,含糊哑声交代:密不发丧,兵退汉中,蜀军悄然消失。将令传下,没有一点多余话头,连一丝迟疑都没有?

他不愿留下半分破绽,也不肯让司马懿看出端倪。未及天明,马岱进帐,诸葛亮目光阴沉,暗授计策,关键时刻让他斩杀最难琢磨的魏延。全无拖泥带水。姜维随之受命,挑出三十一兵士,三十筑墓,一人烧饭—这安排堪称精绝,赏钱按规矩分,唯独厨役空手。饭香未起,疑窦就在无声无息里埋下。城头飞鸟时落时起,没人关心,这套布局里有没有太多“多余”?

又黑了一层。诸葛亮一声轻叹,闭目安心。姜维行事果断,按令布置毫无纰漏。这支将撤之军,跋涉荒野,于混杂的夜色里无声息地消失,仿佛天生就该这样干净利落。诸葛亮死了,没人知晓。可等第一道朝霞掠过地平线时,司马懿眼皮子一跳,他心里隐约不好受,总觉得这个夜色太静了一些。

几日哨探一个消息没回来。这悄无声息反倒让他浮躁。他本不是拖泥带水的人,深知诸葛亮惯爱出怪招。终于,探马勒马回营—蜀营空了。三国混战多少年了,司马懿何曾出过这样的大意。帐下诸将尚未来得及请命,他已握紧缰绳,率亲信飞奔。沿途蜀军遗迹一处一处,点滴都透着整齐、有序,好像冥冥之中注定他们能全身而退。

他一边奔走一边暗骂,今日又算是让诸葛亮算计一遭,心中滋味五味杂陈。他对两个儿子摇头苦笑:“知子生,不知子死;他也是一样。”唏嘘之间,手下抓进来个装百姓的汉子,脸色青而惨淡。司马懿还是冷静,他喜欢一步步剥开迷雾。细问才知,这人本是姜维安排的伙伕,被留给同伴做饭。原来三十筑墓士卒按规矩分了银子,满心欢喜准备回家,哪里想到这厨子临时背叛,趁夜下毒,银子到手,人全死光。

血腥与背叛混在一起,按说该引司马懿愤怒。偏偏他没了多余怒气,只剩下一种天然的困惑。难道,这都是诸葛亮算好的?

轮到司马懿陷进自己的猜测。事实有石头墩子那么硬,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多想一层。诸葛亮这人,想事总比别人深一点,每个安排仿佛都有后手。司马懿不爱迷信,他信兵力、谋略,可越思索,越觉得这些事合乎一种让人不适的预谋。诸葛亮死没死?司马懿有些怀疑。但据此情形,又不得不信。

就在人要陷进去那团混乱时,怜悯心起,他毕竟不是彻底的冷血动物。沾染了多年烽烟,他明白对手难寻的孤独。诸葛亮死了,他实在说不上畅快。既然都走到这一步,大丈夫也就不必狭隘到生死之后还逞强。索性,他快马衔鞭,叫士兵带道,往诸葛亮坟头奔去。棂星门低矮,墓室窄仄,他还是耐着性子,迈进烛火摇曳的黑暗。

雕像冰冷,烛影不定,连呼吸的气味都带点陈旧木头的清苦。立在那里的是诸葛亮的雕像,侧旁一个木质侍童捧着牌子,上面几个字歪歪扭扭:好友司马懿到此。但凡心里还有点点波澜,这一刻也该荡起涟漪。他心底发酸,竟生出几分亲近。敌人?故交?诸葛亮都死了,司马懿感觉自己有点说不清。

跪下,双手交握。他喃喃念着诸葛亮的名号,忽有点意气用事。敌手难逢,他只觉得世间再无知音,后来居然掉下两滴眼泪。说一句懦弱,未必真是。他一生内敛极深,却也搁不住此时情绪针锋相对。

谁知,战甲复一声闷响,双膝愣是揭不开地。磁石安在,焉有幸免。司马懿猝不及防,只好狼狈的趴上前头石碑。石碑晃了两晃,一本书掉在面前。上书“武侯兵法战书”,司马懿激动了。他不是没见过好东西,偏偏这种安排让他有点橙熟透的果实——总觉得里面透着古怪。

他手抖着刚要去翻,忽而自省。诸葛亮这里哪有半点罅隙,正面下毒,那也是件顺手而为。避重就轻,既然翻不过他,便从侧翻。书页用宣纸柔韧,非常难翻。司马懿不自觉蘸口水,用手指搓着。他翻得极仔细,页页扫描,眉头舒展。他发自肺腑地感叹,诸葛亮布局实在精妙,自己自愧不如。

忽然,脑子剧烈晕眩,猝不及防地倒下。他终于明白,机关重重,无论正反翻看,都在诸葛亮算计之内。明明设防,却还是踏进去了。司马懿心灰意冷地喃喃:“活着我赢不了,死了也还是。”

这样说未必真实,却也写足了一点——棋逢对手不只是表面上的军争。有时,输赢早就分出了结局。奋力挣扎一番,终迎来昏迷的黑暗。

世人只道诸葛亮足智多谋,说他行密如织。这些故事流传至今,就算未必都是真事,依稀能窥读心术韬略里的冷暖。有人觉得诸葛亮高明,有人却觉得他“算计过头”,反倒并未得到好结局。司马懿自诩冷静,但这类故事传多了,很多细节未必经得起推敲,但人的心情,谁说准呢?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

要说诸葛亮未卜先知,也是有夸大的部分。战场变数多,他不见得事事料准全局。可司马懿那点小心思,总是露马脚。明明是对立,偏又相惜,有一份惺惺相惜是没错。两个人一路斗法,打到最后,每个布置都带着旧日恩怨,也参杂着点英雄迟暮下的疲惫。

其中插曲不止一件。史载未必如此,毕竟正史上,司马懿悄悄退军再无脉络。但民间传说活色生香,人们喜欢用这些故事缓解历史里的苦楚。现实里的人物,从不会有这么多巧合与安排。但只要这些传奇还在,被一再提起,那一点想象的自由,总值得留下一道缝隙给后人唠叨。

我个人倒是喜欢这种错落的感觉。武侯与司马,生死对峙,最后都落得疲惫收场。这其中悲凉,也只有把一切机关撒尽,人才会安生。你说他算尽天下,也算不出自己命数。再仔细一琢磨,诸葛亮太多用心,得失兼有,其实难说到底是谁高明。人自心知肚明,旁人说也白说。

传说从未当真,但人真正爱看的,偏是绝处求生、机谋算尽。哪怕只剩棋盘上的两子,也要一步一算,暗自较劲。这种局面,也实在叫人心里憋屈。

千年之后,故事褪色了,王朝不在了,胜负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世人却依旧喜欢讲他俩的对弈。到底是诸葛亮精于心计,还是司马懿更懂进退?答案永远没人说得清,历史里的人从没被自己安排好。世间好多事情,想一头完美,结果往往落了空。至于谁赢谁输,终归成故事了。

你说这算不算是最妙的一场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