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思想的天际线: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发现和认知美

发布时间:2025-09-09 08:22  浏览量:2

经济学家,现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2018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书话集》。该书收录了我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2018年所撰写的40余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是序言,也有几篇后记或跋,还有几篇书介、书评,总计33万字。如今过去了6年有余,这期间我又完成了72篇序言和后记,以及20篇推荐语,大约37万字。我非常希望这些文字也能够结集成书,作为《书话集》的续集。这个想法因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而得以实现,新书的书名是《思想的天际线:科技、经济拓界之美》(以下简称《思想的天际线》)。

《思想的天际线:科技、经济拓界之美》

朱嘉明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8月

“思想的天际线”这一主书名的灵感来自2024年一个冬夜的散步。这天,傍晚的天空晴朗,人们可以看到城市远方高楼大厦构成的错落有序的整体结构,正是所谓的城市的天际线。我由此想到: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联结在一起,岂不就是思想和观念的城邦!其中的不同思想和观念如同不同的高楼大厦,从远处眺望,呈现出具有美学价值的那种高低不平的组合,正是“思想的天际线”。

在人类文明史中,曾经在一些地方存在过两个并行的“城邦”。一个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由人类居住的建筑群构成的物理型城邦;还有一个是存在于这个物理型城邦之中的思想城邦。这两个城邦交相呼应。例如,古希腊的雅典、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国都临淄、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其中,雅典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的思想家园;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可供游学到齐国的天下学者讲学、辩论、议政,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是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心,是“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主要发生地;佛罗伦萨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和美术代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的集聚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系统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在中国、古希腊、古印度等地区同时出现思想突破的时期,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我们可以将这三大轴心文明想象为三条宏大的思想的天际线。

当世界进入近现代化社会之后,城邦现象基本消失。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和思想空间形态,在城市的天际线形成的同时,思想的天际线也如影相随。从18世纪启蒙主义和百科全书派开始,巴黎、伦敦、柏林等大都市都并存过物理的和思想的天际线。如果说,物理空间的天际线的背后是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的集群,以及支撑建筑群的都市基础结构,还有居住在建筑物中的不同社群,那么,在思想的天际线的背后则是思想、观念和知识,它们分类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如同一座又一座独特的建筑物,再组合为思想的建筑群。只是,思想和观念所构成的建筑体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诸如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族群,他们是构成思想的天际线背后的建筑的主人。

都市夜幕刚刚降临的华灯初上时刻,城市的轮廓和高度得以展现,物理的天际线得以完美显现。任何都市都在不断更新,物理的天际线是不断改变的。同样,思想的天际线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思想和观念发生剧烈改变的时刻,思想的天际线最有美学价值。

《思想的天际线》由六个篇章构成,包括六个板块的内容,六个板块构成了一个思想和观念的建筑群,形成了具有“视觉距离”的“思想的天际线”。

板块一,即第一篇“智能浪潮:人工智能与第三种存在”,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演变历史、进化速度、技术特征、大模型生态,论证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既具精神特质,又具物质形态的“第三种存在”。

板块二,即第二篇“虚实之间:元宇宙与变革中的数字经济”,从宇宙视角出发,审视近年来兴起的“元宇宙”浪潮与数字经济的变革。

板块三,即第三篇“链接世界:区块链及其产业应用”,描述了区块链技术的演化历程,从经济史角度解读了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探讨了区块链在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板块四,即第四篇“货币演变:金融权力和经济体系重塑”,以货币经济历史为主线,探讨了中国的白银货币和宋代交子开启的纸币体系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制度与机制,并解析了比特币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的技术原理和对当代货币体系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板块五,即第五篇“转型与创新:区域经济和实体经济”,探讨了区域经济转型与实体经济创新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只有将技术创新置于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才能在更广阔的技术–经济–社会系统中,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协同机制。

板块六,即第六篇“历史与未来:人类文明的演变轨迹”,提出未来决定现在的主张,支持未来本位论,将历史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矩阵,并通过不同侧面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轨迹。

在上述每个板块中还有拓界延展的不同内容。例如在板块六中,涉及对历史和未来,包括对人性本质和后人类社会的讨论,涉及各种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评价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和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这样完全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这些内容如同思想建筑的不同楼层。事实上,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最终都有其归宿。

目前人类正处于思想的天际线不断延展和提升的特殊历史时期。在人类思想的天际线的背后,正在发生日益频繁的科学革命和技术创新,一个旧的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依存的秩序正在瓦解,一个跨界和交叉的复杂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开始显露,呈现精神、物质和信息,以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美学景观。

人类正日益被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和信息控制与裹挟,人类的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自然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并存,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并存,逼迫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进化。特别是,人工智能作为第三种存在,兼具精神的和物质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无形的和有形的、科学的和技术的、通用的和特殊的、被动的和自主的、机械的和有机的、微观的和宏观的、个体的和集体的等多种特性。人工智能的进化尺度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特性。人工智能不仅以它的方式加速了“人类中心主义”时代的终结,而且开启了威胁人类存在的历史新阶段。

人类要看到当代思想的天际线的全貌,必须要改变和突破原有的世界观和思维规则的局限性,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和地球中心主义的局限,重构意识结构,同时还要具有宇宙视角。我们期望读者能以开放、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技术变革。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既不应该盲目乐观,也不应该过度悲观,而是应该保持理性和谦卑。

但从本质上说,只有“从宇宙视角回到地球视角,我们才会改变与自己所在的这颗星球以及与人类同胞的关系”。

为什么我如此偏爱“思想的天际线”的提法,这与我的治学方式和特点有关。至少从1978年读研究生开始,我从没有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束缚于一个特定的领域,我不是简单地在单一领域深耕,而是在多个领域同时开拓。我先后涉足过工业经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经济史,特别是中国货币经济历史。这些年,我着重于科技创新历史,以及区块链、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它们我绝非浅尝辄止,而是力求深入,在似乎散落的学科和思想之间,寻找其内在联系,并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理论框架。

如前所述,在过去六年半,我写过72篇序言和后记,以及20篇推荐语。我将这些积累起来的文字加以分类归纳,形成了多维度、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空间。其中,科技、经济和人文,因交相辉映而形成独特的思想风景,从一定距离来看,就有了所谓的思想的天际线之美。

我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将不同领域的思想探索结集在一起的“思想城

邦”的建筑师。《思想的天际线》在编排上尝试以开阔的视角审视科技、经济前沿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它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这样也导致了一种遗憾—书中很多具备发掘价值的学术思想没有以学术规范的方式得以发掘和展现。

《思想的天际线》中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序言,包括我自己著作的序言和为他人著作所撰写的序言。在我看来:“好的序言,是一部著作的‘窗口’。透过作序者对著作意旨的强化、对作品的评论、对主要问题的阐发,可以让读者一窥作者的着力所在。一部著作,若没有一篇出彩的序言,还是会让人感觉有所缺失和遗憾。”

还有,“撰写序言是再学习的过程。每一本好书、高质量的著作,都是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园地。所以,每完成一篇序言,我都能不同程度地收获喜悦。并且,相关的知识和思想也汇入了我的思想和知识领地”。

结语

思想的天际线正如都市的天际线,只是它所展现的不是建筑群,而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和广度。科技与经济拓界之美,不仅在于其创造的物理形态,更在于其开拓的思想疆界和精神形态。

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到现在,美一直在演变和改变,永远没有止境,艺术是美的,科学是美的,思想是美的,机械是美的,工程是美的,双螺旋结构是美的。还有,人本身也是美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要重新发现和认知美。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思想的天际线》所展现的不过是当代思想的天际线下的小小部分,但是已经显现出其丰富性、意义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