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优秀毕业生,她选择回家乡

发布时间:2025-09-09 13:44  浏览量:2

4年前的夏天,新疆塔城姑娘马仪雯踏上东行的列车,来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开启了大学生涯。

四年间,用脚步丈量大地,她在实践中感受到基层的呼唤;作为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她在长期坚持的志愿服务中用笔尖传递温暖、体悟人生价值……

时光流转至2025年的夏天,完成学业并获评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她再次启程,这一次,她的方向是西归——回到家乡新疆,投身基层工作,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新疆的变化”

在大二的暑假,马仪雯跟随学院的实践团,回到了新疆。

漫步在喀什古城彩色的小巷,站在屋顶,看着错落的房屋被日光穿透,马仪雯不禁感慨——原来新疆还有那么多自己没有见过的景致。不论是在街角忙得热火朝天的馕店老板,还是古城“开城仪式”上忘我投入的景区演员,或是穿着民族服装拍照的游客,都展示着古城的活力与魅力。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马仪雯拿起相机,担任摄影师的角色。透过镜头,她看到喀什在文旅之外的另一面。

跟着社区工作人员的脚步,她走进多来特巴格乡的提勒苏扎克村,这个经由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多民族杂居村落,容纳着几千位不同民族的居民。刚进城上楼的村民需要经过一段适应期,在基层干部的讲述中,马仪雯了解到,村委会经常到村民家中拉家常,家庭医生也会定期开展义诊,村中甚至还办起了农民夜校。那时,她便想起了“走进西部去”的口号,想起在喀什大学调研时老师所说的“本土化人才”,想起自己镜头中记录的大美新疆。

马仪雯镜头下的新疆

新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盛产甜蜜的瓜果。阿瓦提乡的特产,就是石榴、长红枣等水果。当地居民家中多有枣园、桃园,每年可以通过卖果盈利,但如何能让村民把果园“用得更多”,是当地基层干部考虑的一大问题。

当马仪雯走进一个小枣园,她看到了他们的答案:在枣树没结果的时候,种下雪菊花;枣树下好乘凉,就改造一下,变成露营地,发展旅游业。与此同时,她也理解了“扎根”的含义,懂得了一直以来课本所说的“因地制宜”的意义。

旅途中,她们走进一个老爷爷的小院,老人家的普通话带着当地口音。在热络的交流中,她们听老爷爷动情地描述着“日子越来越红火了,看病也变得方便了”。作为来自塔城的姑娘,在那一刻,她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

马仪雯回新疆进行社会实践

“在那之前,我对新疆,尤其是南疆的了解,其实非常非常少,”她坦言,“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喀什,接触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

两次实践,从浅尝辄止到深入肌理,从旁观记录到用心体悟,马仪雯真切地触摸到了新疆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了基层沃土的生机与呼唤。这份深刻的认知,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我要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接力建设大美新疆。”

这个信念,最终指引了她毕业后的方向,选择参加选调生考试,决心回到基层。

“在这些小事中,感受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择回到基层,马仪雯的专业所学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化作了她工作中独特的温度与力量。

“心理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慢慢变成了我思考的习惯和与人相处的方式。”

这份专业素养让她拥有了更强的共情能力,能更敏锐地感知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群众的行为、情绪和深层需求。“在交谈中,我总是希望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降低对方的防御感,建立信任。”

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怀和理解,让她能更精准地把握群众的真实诉求。“我相信,未来某一天,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真的能应用在大街小巷,服务于每一个需要的人。”她对此充满期待。

本科期间,马仪雯还有一件坚持了4年的“小事”——她定期与远方素未谋面的弟弟妹妹保持书信往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好朋友闹矛盾了,学不好某一科,上课犯困等等,我相信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在曾经的我们身上发生过。当这些弟弟妹妹向我倾诉最近的烦恼时,我都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回信仿佛不仅是寄给他们,也是寄给曾经很烦恼、迷茫的我。”

马仪雯寄出的回信

一封封承载着心意的信件跨越千里,留有指尖的温度。字里行间,有季节变换时的嘘寒问暖,有对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诚关切,也有学习经验的无私分享。“我会把自己的学习办法分享给他们,例如错题本的使用:用黑笔整理题目,用红笔圈出错误点并写出正确过程,用蓝笔标记知识点,用绿笔总结反思。”在这些平凡而真诚的互动中,她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会在每一次真诚的付出和连接中得以实现。

4年来,虽然他们没有见过彼此,虽然他们只通过纸笔相连,但每当看到信件开头的“仪雯姐姐”,每当又有一封回信从“颐和园5号”寄出,送往山东、河北等地时,马仪雯都会深感这件“小事”的意义,“也许未来某一天,这些弟弟妹妹们也会给远方正在烦恼的小朋友寄出一封信,分享自己的学习技巧,分享自己面对焦虑情绪时候的小诀窍。”

马仪雯寄出的回信

“回到家乡去,走进西部去”,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西北的土地从不贫瘠,它承载着厚重的希望,呼唤着学成归来的青年,用知识、热忱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去耕耘、去浇灌、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这场建设家乡的接力中,马仪雯将带着北大赋予她的知识与视野、心理学专业锻造的敏锐与共情心,以及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稳稳地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采写 | 朱思颖

排版 |王俊晔

编辑、责编 |曹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