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09-09 13:33 浏览量:1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划定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清晰边界,让教育惩戒有 “尺度” 更有 “温度”,最终实现 “育人” 与 “法治” 的双重目标。
一、细化规则框架,明确实施边界
细化教育惩戒规则与实施边界。参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细则,明确法律边界与执行标准,进一步厘清 “惩戒” 与 “体罚” 的具体界限,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执行细则,清晰界定不同违纪行为对应的惩戒措施。
差异化适配学生特点。可将违纪情节分为一般、较重、严重三类:小学低年级侧重行为引导;高中阶段可实施停课或停学处理,或给予纪律处分。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制定个性化惩戒方案,避免简单套用普适规则。建立教师行为风险评估机制。明确惩戒行为免责情形,避免 “一刀切” 追责。
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效应。通过司法解释或案例指导,进一步细化 “过罚适当” 原则,要求学校细化违纪行为分级标准。法院在类似案件中应强调 “合法适度” 原则。
二、强化教师能力,构建家校协同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县、校、师、生四级培训机制解读规则内涵与程序,开展模拟演练与典型案例分析。剖析惩戒过度的反面案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缓解工作压力。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社区教育等形式,解读教育惩戒的育人本质。如遇拒不配合的家长,可联合社区或专业机构介入,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平台,邀请家长参与校规校纪制定,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定期向家长推送《教育惩戒工作手册》,推广 “预防性沟通” 模式。
完善评价体系。《惩戒规则》提倡教师组织学生、家长共同讨论,制定班规或班级公约,让学生、家长参与决策,增强认同感和执行的积极性。学校需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构建涵盖学生品德、能力、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三、健全监督体系,融入育人体系
建立多元监督主体。成立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及法治副校长组成的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负责审查惩戒案例的合法性与适当性。教师实施惩戒后及时通过书面或线上平台告知家长,建立电子档案记录惩戒过程,确保可追溯。建立 “惩戒 — 辅导 — 转化” 链条。对受惩戒学生,由心理教师或社工进行一对一辅导,设立 “进步奖” 等正向激励机制,避免 “一惩了之”。
技术赋能监管。开发教育惩戒管理平台,实现惩戒申请、审批、记录全流程线上化。平台设置预警功能,对频繁实施惩戒的教师自动提示,防范权力滥用;家长可通过平台查询惩戒记录,确保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生成区域教育惩戒行为热力图,精准定位高频惩戒场景与异常趋势,为专项调研与整改提供数据支撑。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惩戒合理性评估模型,对教师提交的惩戒申请进行智能预评估,提供风险提示与优化建议。
动态评估优化。定期开展规则实施效果调研,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反馈,建立规则动态优化的长效机制,明确规则调整的周期与触发条件。加强对规则调整过程与结果的公开,提升规则调整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理解和支持教育惩戒规则优化的良好氛围。
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当教育者真正做到手握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戒尺落下之处便不再是恐惧的阴影,而是规则与尊严的生长之地;关怀所至之时,学生能在惩戒中感受到被期待、被唤醒,进而实现人格的健全与生命的成长。这,正是教育惩戒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