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棺椁35年未下葬 ,只因为生前有个遗愿未实现

发布时间:2025-09-09 14:30  浏览量:1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台中市有一座不起眼的墓园,其中有一口被黑色大理石包裹着的棺椁,35年都未曾入土,这并非什么诡异传说,而是一位抗日名将留给后人的执念。

棺椁的主人是孙立人,他生前消灭了三万三千多名日军,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击毙敌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不过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去世后没法归葬家乡,只能让棺椁这样悬着,静静地等着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正在进行。观礼台上,58岁的孙天平眼含热泪,他是孙立人的次子。

他看着气势磅礴的军队从面前走过,不由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棺椁不在大陆下葬,就不入土为安”,这话初听好像有矛盾,仔细琢磨,能体会到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对故乡深深的留恋

孙立人的故事要从1900年说起,当年12月8日,在安徽庐江县金牛镇的一户书香人家,一名男婴降临人世,孙家已有八代是书香门第,还出过三位进士;他的父亲孙熙泽是清末举人,在山东担任高等审判厅厅长。

小时候的孙立人颇为机灵,9岁便随他爹前往青岛,彼时青岛是德国的租界,洋人很是凶悍,有一次孙立人在海边玩耍,几个德国小孩跑过来扇了他一巴掌,还骂他是“中国猪”

这一巴掌让这孩子记住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让中国人能活得有尊严。

14岁时,孙立人以安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校园的9年,是他最为开心的时光,他不仅学习出色,还是位篮球高手

他带领清华篮球队斩获华北大学联赛冠军,随后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赢得篮球冠军,此乃中国在国际大赛上首获的篮球冠军,彼时的报纸誉他为“篮球天才”

孙立人自清华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这所学校培养出不少知名将领,比如二战时的巴顿将军

孙立人在这所学校读书时表现很好,每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毕业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按道理他本来能留在美国过安稳生活,可他却非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1928年,孙立人回到战乱不断的祖国,开启了他的军旅之路,他最先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做事,接着投身陆军,从基层一点点开始做起。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孙立人率部队在苏州河一带与日军激烈交战,战斗极为惨烈,他身中13发子弹,差点丢了性命

1942年的仁安羌大捷让孙立人一战成名,当时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作战,英军七千有余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已经断粮断水长达三日之久,英军司令斯利姆心急火燎,派人向中国军队请求援助,孙立人接到指令后,仅仅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就出发了。

这里着重强调下,围困英军的日军第33师团是精锐部队,它的兵力是中国军队的7倍,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去送死的行为,可是孙立人有自己的考虑

4月18日凌晨,缅甸丛林里响起枪声,孙立人亲自拿着冲锋枪冲在最前头,113团正面强攻来吸引火力,他带领其他各营从右翼进行包抄。

从清晨直至夜幕降临,这场战斗极为激烈,日军未曾料到中国军队如此能战,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孙立人立于501高地上,目睹日军狼狈撤退,心知这场战役定将载入史册,仁安羌大捷的消息传出后,各国媒体纷纷争相报道。

“国会勋章”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签发嘉奖令后颁发给他,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被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打破常规,授予了这位外国军官

史迪威将军称:“孙立人乃货真价实之军人,祈愿英国人永记他为其所为之事”,从仁安羌开始,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在缅北横扫日军,共击毙敌人3万3千余人,日军内部称他为“中国军神”,盟军为他取了个外号叫“东方隆美尔”

抗战胜利以后,孙立人本应享有英雄的殊荣,可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严酷的玩笑,1949年,他随国民党前往台湾,担任陆军总司令这一职位

1955年,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变”的罪名,免除了他的职务,这个罪名本就是莫须有的,可孙立人还是被软禁起来了。

1956年6月,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号,一处平常日式平房变成孙立人的囚禁之地,那房子占地面积495平方米,而建筑面积仅有88平方米,四周有高壁围绕,门前道路被封闭,6名便衣整日开展监视,这般被关押长达33年,比张学良被软禁的时长还要更久。

幽禁后的日子极其困苦,让人心里不畅快,孙立人没了军饷,一家七口的生活变成严峻难题,他的妻子张梅英后来回忆,四个孩子要上学,天天得携带饭盒,家里没钱买米,四个孩子只能分吃三个鸡蛋,往昔的抗日名将落到这般地步

但孙立人没有一丝埋怨,随后在院子里养鸡、养猪、种蔬菜。之后他改去种玫瑰花,还自己跑去跟花农讨教种玫瑰的技术,这些花被称为叫“将军玫瑰”,张梅英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菜市场跑,拿它们去换青菜和豆腐。

最让人钦佩的是孙立人重视子女教育,他给四个孩子分别取名安平、天平、中平和太平,寓意是“中国安定天下太平”,每天晚上他都亲自辅导孩子学习,他国语、英语、数学等学科有很深造诣,讲课条理比老师还清楚明了

1974年,大女儿孙中平从清华大学毕业,父女二人都想要一同参加毕业典礼,不过当局以“敏感”为借口予以拒绝,孙立人只能在家中凝望,心中的那股酸涩难以言表。

直至1979年,官方才允许他参加子女的毕业典礼,可是有三个条件:不可上台讲话、不可携带鲜花、不可跟任何人沟通,毕业典礼结束后,孙立人在笔记本上写下十个字:“有理没处讲,有冤没处诉”,这十个字道出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凄惨。

幽禁之际,孙立人在卧室旁边栽种了紫白两色的茉莉花,他跟孩子们说,紫色和白色是清华的校色,念清华的那些岁月是他极开心的时光

1988年重获自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茉莉花移栽到新竹清华大学,他称希望某一天能把这些花带回北京清华园

1990年11月17日,89岁的孙立人卧于病床上,生命临近终点,医生护士围在床边,听到他断断续续地念叨“我是被冤枉的,我是被冤枉的……”,两天后这位一生从军的将领在台中自家住所离世,距他90岁生日仅差19天。

孙立人临终前留下遗言,称棺椁不葬大陆绝不入土,依其遗愿,棺椁未入土安葬,而是放置于地面,等待回乡,如此等待,持续了35年。

从2004年开始,孙天平开始为父亲的遗愿奔波。他是台资企业汉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区域总监,在合肥投资建厂的同时,着手将其父亲的棺椁迁回安徽,他坦言身份特殊,这件事难度很大

2016年,孙立人的长子孙安平也来到庐江祭祖。兄弟俩站在祖父孙熙泽的墓前,心情复杂难言。他们父亲为国家牺牲了,不过此刻却无法魂归家乡,这是整个家族的遗憾

2023年,孙天平前往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目睹他父亲当年浴血奋战的资料,感慨万千,在那场战斗里,孙立人遭了13处重伤差点送命,可他从没懊悔为国打仗的选择

如今庐江故居的整修工作已完成,纪念园区的规划也在进行当中。孙天平的头发渐渐变白,可他始终未停止努力,他常道:“历史定会还我父亲清白,我们要做的便是坚持等待”

一口悬空的棺椁,一个未了的心愿,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孙立人将军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忠诚。

战场上他让日军一听到他的名号就胆战心惊;在牢笼中,他死扛着读书人的气节,35年的等候虽说挺漫长,可总有那么一天,这位民族英雄会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和青山绿水一块儿长眠。

那时候金牛镇的老树会为他摇曳,故乡的土地会拥抱这个远行的游子。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一个真正的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