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能随便喝茶呢?医生提醒:3类人不宜多喝,建议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25-05-22 16:25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刘泡茶有讲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先把紫砂壶放灶上煮开水,一泡能坐一上午,普洱也喝,铁观音也喝,觉得这茶水能去油、解腻、提神,还养生。
可最近他老是睡不踏实,胃口也慢慢差了,偶尔心慌出汗,还以为是年纪到了,去医院一查,医生第一句就问:“你是不是一天喝很多茶?”
这让老刘懵了。他不理解,茶不是好东西吗?电视上讲它抗氧化、防癌、降脂,有些人恨不得把茶当药喝,怎么还会出问题?
医生说,茶确实是个好东西,可这“好”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有些人喝了补,有些人喝了反而是伤。
东西再好,用错了人、用错了时候,都会反咬一口。
茶的本性是寒,这是中医讲法,不是玄学。绿茶寒性重,乌龙稍偏凉,普洱偏温,但再怎么说,都是“走寒凉路线”的饮品。
这种属性决定了,它适合内热体质、湿热偏盛的人,能清火、利尿、通窍。
但要是体质偏虚、阳气不足的人一口接一口地喝,就像冬天洗冷水澡,喝着喝着就把身体给“震住了”。
第一个最容易出事的,是胃不好的人。特别是那种本身就有胃酸、胃胀、容易烧心的人。
茶里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本来胃黏膜就薄,再一刺激就像砂纸在上面蹭。
部分老人每日饭后饮一杯浓茶,未曾想却致使消化不良的状况进一步加重。
浙江中医院一项观察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超过37%的人每天饮浓茶两次以上,有明确加重烧心、嗳气的现象,而且以空腹饮茶的人最严重。
更要命的是,有些人早上空腹喝浓茶,觉得能“醒神”,其实这是在用胃来换清醒。
茶水下去,胃酸大量分泌,本来身体是想吃饭的,结果被酸冲得一塌糊涂,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还容易恶心。
时间一长,胃功能就慢慢被磨光,连饿的感觉都淡了。
杭州一家医院的营养科记录过一个案例,一位60岁的男性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喝浓绿茶,不吃早饭,三个月后查出中度萎缩性胃炎。
第二类特别容易被茶“坑”的,是缺铁性贫血人群。茶叶里有一种叫“鞣酸”的成分,遇到铁就结合,生成不容易被吸收的鞣酸铁复合物。
原本你吃进去的铁好不容易到肠子准备被吸收了,结果一杯茶下去,铁全被拉走,不光吸收不了,还可能刺激肠道蠕动,造成轻度腹泻。
特别是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本身月经、分娩加上年纪大了吸收差,铁储备本就低。
如果还天天喝茶,特别是饭前饭后那种“夹击式喝法”,那就像在跟自己身体作对。
广州医科大学做过一项调查,50岁以上女性中,贫血者中每日饮茶2杯以上的比例高达41%,而在贫血患者中,超过半数人的铁摄入量并不低,真正的问题出在吸收环节。
再有一类人也得注意,是心血管病人,尤其心律不齐和高血压的人。
很多人觉得茶能提神降压,但茶里的咖啡因含量可不低,尤其是刚泡出来的第一泡和第二泡,咖啡因浓度高得惊人。
一些人本身就有心律问题,结果一杯茶下去,心跳加快、手抖、出汗、头晕,像喝了过量咖啡一样。
别以为这只是“小反应”,长期这样,交感神经被刺激久了,会扰乱体内激素水平,甚至影响睡眠质量、血压波动。
深圳某医院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长期每天摄入高咖啡因饮品(其中就包括浓茶)的人,夜间收缩压波动幅度比不喝茶者高出22%。这意味着什么?
睡觉时本该降下来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时间一长,就容易引发夜间心梗、脑梗等高危事件。
有意思的是,有人喝茶容易“慌”,有人却“越喝越困”,这跟基因代谢有关。
有一类人群叫“慢代谢型”,他们对茶碱、咖啡因的分解速度非常慢,一杯茶在体内待几个小时都不消失。
结果白天喝了,晚上才发挥“提神”作用,导致入睡困难、夜里多梦。这类人本来就神经敏感,喝茶更是火上浇油。
有一个特别冷门但值得讲的点,其实不是身体,而是药物代谢。
不少中老年人每天吃药,有的是降压药、有的是降脂药,还有些吃阿司匹林、抗凝剂啥的。
茶叶中的某些活性物质会干扰这些药物的吸收,尤其是茶碱和茶多酚。
有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凝血酶原时间,严重者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曾提醒过,服药前后尽量避免用茶水送服,更不要拿茶水煮药。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明明知道喝茶睡不着,但舍不得放下这习惯,晚上还要来上一壶“普洱助消化”。
结果胃没怎么消,觉先没了。长期这样搞下去,人体生物钟就被打乱,褪黑素分泌受影响,慢慢出现慢性失眠。
失眠再影响血压、血糖、免疫力,整个人就陷入一个“茶害失眠——失眠又喝茶”的怪圈。
再说个极冷的点,茶还可能影响骨密度。
特别是女性。大量喝茶,尤其是浓茶的人,如果钙摄入不足,鞣酸和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让骨骼更脆。
上海一项骨质疏松筛查中发现,日饮茶量超过600ml且不摄入钙补充剂的中老年女性中,骨密度低于正常值的人群比例高出未饮茶组18%。
这说明不是茶里“偷了钙”,而是它让你吸不进来,长此以往,骨头就空了。
问题其实不在茶,在于用错了方式。茶这东西是个“助力剂”,喝对了确实有帮忙,喝错了它就反过来“添乱”。
有些人喝茶是为了养生,有些人是为了排毒,有些人是为了提神,但真正能喝出健康的人,都是知道怎么“控制”的人——控制量、控制时间、控制浓度、控制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