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秦经典,看古人是怎么看待“天赋”这个东西的

发布时间:2025-09-09 19:34  浏览量:1

说到天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只是后来人才会提起的,古人在经典中,虽然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所指的意义与现代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道德经心解》重新修订原文,一字一句完全解读。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天生德于予”,这就是天赋的意思。《中庸》也说:“天命之谓性”,这也是天赋,但这些都是古人所说的天赋。

今天人们所说的天赋,往往是指每个人处理事务的能力。比如,有些人音乐天赋很好,有些人游泳的天赋很高,有些人跑步的天赋很强.....诸如类似。

如果是说后天处理事情的天赋,那么我们要知道,它一定是跟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以及受教育的经历紧密相关的,所以现代人才会非常重视“环境”,“孟母三迁”,现代人的解读,就是朝着环境非常重要这个观点上去解读的。

而其实呢?《三字经》中虽然说到了“昔孟母,择邻处”,也提起了环境的重要,但古人想要强调的却是后半句话:“子不学,断机杼”——表示说,虽然孟母换了好多次环境,但小孟子还是不学,最后不得已,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告诉小孟子,如果不学,就没饭吃了,用“生死”的问题,逼着小孟子来学!(今天有几个父母,可以用生死大事来引导孩子学习呢?)

如果讨论的是后天处理事务的能力,天赋这个概念,其实古人是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时代在变化,今天人要处理的事情,可能古人做梦都没想到过!比如开飞机的天赋,古人怎么可能提前预计呢?

但如果讨论“先天的天赋”,那么古人是有话说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人之初性本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每个人一生下来,天赋都是饱满的,不管后天的这个人,身体、意识、学问有什么差异,这个天命所赋予的“见闻觉知“的作用,却是不二的!

只要有诚意,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这一天赋,读书明天理,感悟天道!

可能正是考虑到后来人,会在先天后天上产生分歧,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篇中,就强调说:“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用他老人家自身的修行,告诉我们,对待天赋,一定要选择“先天”,因为只有先天,才是真正的平等,才是人人本自具足的。

我们南方最了不起的经典是《楚辞》,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离骚》,屈子一开篇就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与灵均,都是在向我们昭示,朝着人人本有的、平等自由的那个方向前进,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