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翟婉明院士获评2025年“最美教师”:三尺讲台,一个梦想,一生驰骋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0  浏览量:1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摄影 赵明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其中,四川一人当选,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

翟婉明做学术报告

记者见到翟婉明时是在暑假期间,他和团队正忙着成渝中线高铁相关科研。他向记者介绍,这条高速铁路建成以后,从成都到重庆,1个小时都要不了,列车可以跑到400公里/小时。

翟婉明常说,要完全实现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的梦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很多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来支撑,一代一代传承。所以,他也始终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轨道交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让“中国标准”真正成为全球铁路的“通用语言”。

【初心】

他的“铁路梦”始于四十多年前的求学路

翟婉明的办公室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那是他刚来四川上大学时拍下的。这不是一张普通的青年时期留影纪念,对他而言,每每看到,是与青年时期自己的对话——

还记得上学时走的路吗?

能让我们的火车跑得又快又稳吗?

翟婉明在铁道上做试验

他出生在苏北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考上以铁路交通专业著称的西南交通大学。那年秋天,18岁的翟婉明第一次坐上火车,从江苏靖江前往四川峨眉。

初次乘车的兴奋感,很快被嘈杂的环境、没有座位的久站消磨掉。在人声鼎沸的车厢里,“慢、晃、挤”是翟婉明对中国铁路最初的记忆。然而,仿佛命运在给这个初入中国铁路事业的牛犊一个告诫,火车进川途中遭遇宝成铁路塌方,不得不绕道上海、贵阳、昆明,一路颠簸,辗转了四天三夜才到位于乐山的学校。

闷热嘈杂的车厢、乘客疲惫的面容、窗外缓慢后退的风景,都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谁也想不到,这段略显狼狈的旅途,竟成了这个年轻人与中国铁路彼此命运交织的起点。

翟婉明在铁道上做试验

“那时我就在想,咱们的火车,不该是这样。将来能不能再快点再平稳点?”四十多年过去了,翟婉明已经成为现代铁路工程动力学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只要一谈起火车、铁路、速度,他眼中依然闪烁如少年。办公桌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如同时间信物,时刻提醒他勿忘来时路。

今年暑假期间,翟婉明去了一趟新疆。在一个水果摊前挑选哈密瓜时,摊主告诉他,这瓜是早上刚从地里摘的,晚上就能运到西安。“现在通了高铁,运瓜快得很,再也不愁烂在路上咯。”翟婉明听得入神,眼角泛起笑意。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他入围“最美教师”的消息。

那一刻,沐浴在祖国西北的阳光下,他手捧着哈密瓜,没有多言,只是深深点头。四十多年前那个坐了四天三夜火车的少年与此刻站在高铁时代中的他,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翟婉明在铁道上做试验

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翟婉明为首的14人为主要完成人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本次大会颁发的唯一特等奖,也是时隔8年,再次颁发的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

荣誉等身,他却只笑着说:“我不过是一直在坚持年轻时那点念头。”

他的那点“念头”,其实从未改变——让中国铁路强起来,让中国人坐上世界上最快最平稳的火车。

【科研】

他为中国铁路大提速和高铁领跑装上“引擎”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在时代发展的壮阔版图上,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当人们谈及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时,常常会提到“翟模型”,它的创建者就是翟婉明。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翟婉明就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长期以来,机车车辆与轨道两个系统被割裂研究,而列车在轨道上行驶,本身是一个整体大系统。深夜的实验室内,成堆的演算纸和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的曲线,见证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大胆提出了开展“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设想,首次将车辆与轨道一体化研究,创建了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后来,这一全新理论体系也被国际学界称作“翟模型”,成为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翟婉明带学生做实验

理论的价值,终要由应用实践来检验。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背后,“翟模型”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比如,2003年,当我国正准备实施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新研制的提速机车韶山7E却在试验中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横向异常振动,如不迅速解决,将直接影响整个提速计划。临危受命,翟婉明带领团队依托“翟模型”开展计算机模拟分析与评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钻研数据、查找原因,最终提出了一套关键设计参数优化方案,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提速扫清了障碍。

然而,他的科研并未止步于此。针对高速铁路高性能设计需求,基于“翟模型”,翟婉明还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力性能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并主持研究建立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这些年来,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种类型的高速铁路工程设计当中,包括第一条建造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第一条客货共线的福厦高铁、第一条大跨度桥梁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昌赣高铁等多个从0到1的标志性工程。

【严师】

他的“毫米”哲学与百年交通梦

在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的“严”是出了名的。

走进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奖杯与证书,而是一叠叠用红笔批改的学生论文手稿。“铁轨上1毫米的误差可能引发事故,科学研究岂能有丝毫马虎?”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翟婉明在实验室接受采访(摄/赵明)

这份“严”的背后,是极致的负责。他的博士研究生曲帅还记得,第一次向老师汇报论文初稿时的场景,“翟老师初读后眉头紧锁,拿起红笔就开始批改,大到论文的逻辑性、章节题目的拟定、文献综述的引用规范,小到公式中字母的字体字号、图表演示方式,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圈点批注的痕迹。”如今,已经走上科研岗位的曲帅更能理解老师的这份用心。

一直以来,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堆积如山,但翟婉明对教学始终怀有赤诚之心。在他的工作时间安排里,总会分出一半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带他们跑现场、进实验室、做试验、写论文。在他看来,要完全实现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奔跑。

翟婉明在实验室接受采访(摄/赵明)

三尺讲台,亦是他耕耘的沃土。在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长期主讲将他和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的两门博、硕士核心课:《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深受研究生喜爱。

不仅如此,自2012年起,翟婉明还坚持每年前往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的兰州交通大学,开展讲座、指导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截至目前,翟婉明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已逾百名。他们活跃在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各领域,其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负责人。

今日中国,高铁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鲜明标志,承担了铁路七成以上的客运量。而翟婉明,依然站在讲台前、实验室里、铁道旁。

三尺讲台,一个梦想,一生驰骋。

人物名片——

翟婉明,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江苏靖江,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我国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工程专家,创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助力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及高速铁路飞速发展。从教40年来,他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事业,坚守轨道交通领域教学与科研一线,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超100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嘉庚科学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获奖感言——

教师是美丽的职业,我很享受这样的职业。看到一批批优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投身大交通事业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这次获得全国“最美教师”殊荣,我倍感荣幸和激动。未来,我将继续坚守教师岗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我希望,把我所学传递给青年一代,只有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四川唯一,西南交大翟婉明当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C视频 | 翟婉明获评2025年“最美教师”,2分钟带你走进他的“铁路人生” | 致敬筑梦人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