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多的人骨更好?医生:63岁后的人,锻炼要保持在这个时长
发布时间:2025-09-10 10:46 浏览量:2
不少人都觉得,锻炼越多越好,特别是上了年纪以后,总想通过增加运动量来让身体更硬朗。然而医生提醒,过了63岁,锻炼对骨骼健康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合适。
相反,很多老人因为盲目追求运动量,导致骨关节磨损加重,甚至诱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这样的案例在临床并不少见。
首先需要明白,骨骼健康和运动量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
适度的锻炼能够促进骨细胞代谢,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例如散步、太极、轻度力量训练,都能有效刺激骨骼,让骨质流失的速度放缓。
有研究显示,坚持适度运动的人,骨密度水平普遍比不运动的人高出8%到10%,这对于预防骨折非常关键。
殊不知,一旦过度锻炼,骨骼和关节会因为超负荷而加速磨损,软骨退化的风险明显增加。
尤其是在63岁之后,骨质本就处于流失加快的阶段,如果再给关节过多负担,就可能得不偿失。
再者,很多老人喜欢长时间散步,觉得走得越久对骨头越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医生指出,过了63岁,每天的运动时间最好保持在30到60分钟左右,分成两到三次进行更为合理。
若一次性走路超过两小时,不仅容易让膝关节和踝关节承受过大压力,还会因为肌肉疲劳导致关节保护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老年人运动过量后出现膝关节疼痛的比例高达38%,其中不少人最终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换句话说,坚持适度的锻炼比单纯追求时间和强度更重要。
与此同时,运动方式的选择同样关键。
很多老人喜欢爬山,认为锻炼效果更好,但这种高强度的活动其实对骨关节冲击很大,尤其是膝盖。
63岁以后,关节软骨修复能力明显下降,如果频繁进行爬山、长跑,极容易加速软骨磨损。
相反,选择游泳、骑行或者太极拳这些低冲击运动,反而更能长期维持骨骼和关节健康。
医生强调,骨头需要刺激没错,但刺激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否则后果适得其反。
其次,除了运动时间和方式,强度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很多人习惯在锻炼时追求大汗淋漓,觉得这样才算有效果。
但事实上,63岁以上的人群若运动强度过大,很容易引起骨骼和肌肉的微损伤,长此以往反而导致骨量流失加速。
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每周进行3到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到60分钟,骨密度的改善效果最佳。
而若超过这个范围,反而会因为过度消耗导致骨质疏松风险上升。
总的来说,适量运动才是护骨的关键。
在笔者看来,很多人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自己年轻时候能长时间运动,老了也应该维持同样的习惯。
殊不知,年龄增长后,身体的代谢和修复能力都在下降,运动方式和时长更需要做出调整。
医生多次提醒,63岁之后,运动要讲究“量力而行”,切不可硬撑。
另一方面,运动和营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骨骼健康不仅靠运动,还需要钙、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的支持。
如果一味增加运动,却忽略了营养补充,也会让骨质流失更加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有超过一半存在维生素D缺乏,这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换句话说,锻炼是必要的,但补钙和晒太阳同样重要,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保护骨骼。
当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运动后的恢复。
很多老人喜欢每天都运动,甚至不管身体是否疲劳,坚持“雷打不动”。
然而医生指出,过了63岁,身体的恢复速度明显减慢,如果不给肌肉和关节足够的休息时间,微损伤就会不断累积,最终诱发严重的骨关节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运动后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进行热敷或轻度按摩,让关节和肌肉得到恢复。
同时,还需要提醒的是,部分老年人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过度锻炼还可能带来额外风险。
例如运动中过度出汗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导致肌肉痉挛甚至跌倒骨折。
因此,医生强调,在63岁之后,锻炼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计划,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强度和时长,不能一概而论。
总而言之,骨骼健康确实离不开锻炼,但锻炼不是越多越好。
过了63岁,每天保持30到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分散到两三次进行,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同时注意运动方式要温和,避免对关节冲击过大的项目;运动强度要适度,不要过度追求大汗淋漓;运动后要重视恢复,保证营养补充和休息。
这样长期坚持,才能真正达到保护骨骼、防止骨质疏松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很多老人其实并不是不愿意运动,而是容易盲目模仿别人,结果导致骨骼受损。
你说,与其坚持超长时间的运动不顾后果,不如科学地安排锻炼,把骨骼健康真正放在心上。
[1]霍艳芳.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及康复锻炼[J].人人健康,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