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傻仆三破案
发布时间:2025-09-09 19:20 浏览量:1
民间故事,虚构故事,切勿迷信
说起郭实这人,那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实在人。实在过头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他今年刚满二十,生得虎背熊腰,一把子力气能扛起二百斤的麻袋,可就是脑袋不会转弯,主家说啥他听啥,一字一句都当真。
上次那东家让他喂马,嘱咐说"把马拴好喽"。您猜怎么着?郭实找来根小臂粗的铁链子,把马腿和院里两百来斤的石墩子捆在一块,捆得那叫一个结实。结果马受惊乱踢,差点把马厩都掀了。东家气得直跳脚:"我是让你拴在柱子上,没让你把马腿捆起来!你这榆木疙瘩!"
郭实还委屈呢:"您只说拴好,没说是拴柱子还是拴腿..."
就这样,他又丢了饭碗。兜里就剩三文钱,连给老娘买帖药都不够。郭实愁眉苦脸地往城外走,心里盘算着怎么跟老娘交代。他那老娘已经五十多了,身子骨不好,就指望着儿子挣点钱买药治病。
"娘,我又回来了。"郭实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破木门,低着头不敢看人。
郭老娘正在院里晒野菜,见儿子这模样,心里就明白了几分。她叹了口气:"实儿啊,是不是主家又..."
"娘,我不争气。"郭实扑通一声跪下来,"他们说我把马腿捆坏了,可我明明是按吩咐做的..."
郭老娘扶起儿子,心里酸楚得很。她这儿子打小就实诚,别人说啥信啥,为此没少吃亏。可这世道,太实在的人反而难活下去。
"起来吧,娘不怪你。"郭老娘抹抹眼角,"明儿个娘再去李财主家讨点缝补的活儿,总饿不死咱娘俩。"
正说着,隔壁王大叔急匆匆跑进来,满脸喜色:"郭家嫂子,好事儿!天大的好事儿!县太爷府上招人呢!"
原来县衙贴出告示,要招个贴身仆役。要求还挺特别:要年轻力壮、忠厚老实、不会耍心眼儿的。月钱给得还挺丰厚,足足一两银子!
王大叔拍着郭实的肩膀:"你小子正合适!这不明摆着为你设的条件吗?赶紧去试试!"
郭实眼睛一亮,可随即又黯淡下来:"我这么笨,县太爷能看上我吗?"
"让你去你就去!"郭老娘赶紧进屋,从炕席底下摸出仅有的三文钱塞给儿子,"去买个馒头吃饱了再去,给县太爷留个好印象。"
次日一早,郭实就来到县衙门口。好家伙,应聘的人排成了长龙,少说也有三四十号人。一个个看着都挺机灵,就郭实愣头愣脑地站在那儿,显得格外扎眼。
等轮到郭实时,已经日上三竿。管家打量着他这一身补丁衣服,皱了皱眉:"叫什么名字?多大啦?"
"郭实,二十岁。"郭实老老实实回答。
"识不识字?会不会算账?"
郭实摇摇头:"不识字,就会干活。"
管家正要挥手让他走人,这时县太爷王大人正好从堂上下来。王大人四十来岁模样,面皮白净,留着三缕长须,看着挺威严。他这几日正为城里一桩连环窃案发愁,心情很是不好。
"怎么回事?"王大人问道。
管家忙回话:"老爷,这是来应聘仆役的。看着挺老实,就是太笨了些。"
王大人上下打量郭实,忽然心里一动。他这些日子被那些油滑的衙役和师爷弄得心烦,正想找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身边伺候。
"你且说说,为何想来我府上做事?"王大人问道。
郭实挠挠头:"俺娘病了,需要钱买药。俺有力气,什么活都能干。"
王大人点点头,忽然计上心来。他故意从袖中掉出一锭银子,落在郭实脚边,然后假装不知,继续往前走。
后面排队的人眼睛都看直了,那可是一两银子啊!有人赶紧给郭实使眼色,让他快捡起来藏好。
谁知郭实弯腰拾起银子,快步追上王大人:"老爷,您的银子掉了。俺娘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王大人转身,眼中闪过赞许之色,面上却不露声色:"哦?若是我不承认这银子是我的,你岂不就白得了一两银子?"
郭实认真地说:"那也不能要。不是自己的,拿了心里不踏实。"
王大人终于露出笑容:"好!就要你了!从今日起,你就是本官的贴身仆役了。"
就这样,郭实居然被选上了。后面那些机灵人个个傻了眼,都想不通这傻子怎么就入了县太爷的法眼。
郭实欢天喜地回家报喜,郭老娘喜极而泣,连连说老天开眼。第二天,郭实就正式到县衙上工了。
王大人安排郭实主要负责书房和卧室的杂活,端茶送水,整理文书。郭实干活确实卖力,从不偷奸耍滑,让王大人十分满意。
可是好景不长,有个人看郭实越来越不顺眼,那就是王大人的续弦夫人赵氏。
赵氏今年才二十五,比王大人小了整整十五岁,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她原本是城里赵员外家的千金,因为家道中落才嫁给了王大人做填房。这女人心气高,嫌王大人年纪大又整天忙于公务,内心很是不满。
更关键的是,赵氏与衙门里的张师爷早有私情。那张师爷三十出头,能说会道,很会讨女人欢心。两人暗中往来已有半年之久。
郭实来了之后,整日在王大人身边转悠,赵氏觉得碍手碍脚,生怕这傻小子哪天撞破她的好事,于是处处找茬,想把他赶走。
这日,赵氏想偷看王大人桌上的公文,知道里面可能有关于她父亲案件的线索。她见王大人外出,便对正在扫院子的郭实说:"你去书房门口守着,给我看紧点,一只苍蝇都不准放进去!"
郭实应了声"是",真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书房门口,手里拿着个苍蝇拍,全神贯注地盯着门口。
恰巧这时张师爷摇着扇子走来,想趁机溜进书房找些机密。他见郭实守在门口,便笑道:"郭实啊,大人命我来取份文书,你让开吧。"
郭实站起来,挡在门前:"夫人有令,一只苍蝇都不准进去。"
张师爷失笑:"我是师爷,不是苍蝇!快让开!"
"夫人没说苍蝇和师爷有什么区别,只说任何活物都不能进。"郭实认死理,张开双臂拦着门。
张师爷急了,想要硬闯。谁知郭实力气极大,轻轻一推就把师爷推得踉跄后退。两人正在拉扯间,王大人回来了。
"怎么回事?"王大人皱眉问道。
张师爷忙说:"大人,我奉您之命来取文书,这郭实死活不让我进,还动手推人!"
郭实老实回答:"夫人让我守门,说一只苍蝇都不能放进去。师爷要进去,我只好拦着。"
王大人何等聪明,立刻明白是赵氏搞的鬼。他心里不悦,但对郭实的尽职却很满意:"好了,郭实做得对。师爷,你要什么文书,等我回来再说。"
张师爷悻悻而去,心里对郭实记恨上了。
赵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日晚饭后,她故意对郭实说:"老爷近来公务繁忙,身心疲惫。今晚你好生伺候老爷喝酒,定要让他尽兴!"
郭实牢记"主人话要听真"的教导,果真在王大人的书房里一个劲地斟酒。王大人本不想多饮,摆手说:"够了够了。"
郭实却认死理:"夫人说要让老爷尽兴,这才喝了几杯?"硬是又斟满一杯。
王大人无奈,只好又饮了几杯。最后实在不胜酒力,醉得钻到桌底下去了。郭实这才作罢,费力地把王大人扶到床上安歇。
那晚赵氏原本与张师爷约好私会,见王大人烂醉如泥,本该是绝佳机会。可她转念一想,这傻子郭实整晚在老爷身边伺候,万一撞见可就糟了。只好作罢,心里对郭实更是恨得牙痒痒。
王大人次日酒醒,头痛欲裂,得知是郭实灌的酒,真是哭笑不得。但他知道郭实并非有意,只是太过实在,便也没有重责,只嘱咐道:"日后劝酒要适可而止。"
郭实认真点头:"记住了老爷,下次一定让您更尽兴。"
王大人闻言,差点没背过气去。
就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县城里却发生着大案。一连三家富户被盗,丢失金银首饰价值数百两。盗贼手法高明,来无影去无踪,现场没留下任何痕迹。王大人为此案焦头烂额,被上头催得紧。
这日,王大人又在书房对着卷宗长吁短叹:"这贼人来无影去无踪,莫非会飞不成?"
正在擦拭桌椅的郭实愣头愣脑地接话:"老爷,鸟才飞呢,人咋飞?肯定有梯子。"
王大人本来没在意,可转念一想,忽然眼前一亮!对啊,若是借助梯子翻墙,确实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他立即唤来衙役,命他们暗中巡查几家失窃富户的院墙外,看是否有梯子放置的痕迹。
果不其然,衙役们在第三家失窃的刘员外家后墙外,发现了几个模糊的脚印和梯子腿的压痕。案子终于有了突破口!
王大人心情大好,看郭实也越发顺眼。这傻小子虽然脑筋不转弯,但偶尔说出的傻话,反倒能给人启发。
赵氏见老爷对郭实越发赏识,心中更是焦急。那日她与张师爷在花园假山后偷偷私会,险些被郭实撞见,虽然借口搪塞过去,但已惊出一身冷汗。
"必须把这傻子赶走!"赵氏对张师爷说,"否则迟早坏事!"
张师爷阴险一笑:"夫人放心,我已有计策..."
却说赵氏与张师爷密谋要赶走郭实,这日终于想出一条毒计。
那日王大人又外出查案,赵氏把郭实叫到跟前,板着脸说:"今晚你给我守在院门口,任何活物都不准进出!就连我自己也不例外!听见没有?"
郭实眨巴着眼睛,似乎没太明白:"夫人,您自己也不能出入?"
"对!这是死命令!你要是放进去或者放出来一个活物,明天就卷铺盖走人!"赵氏厉声道。
郭实重重地点点头:"明白了夫人,保证一个活物都不放过。"
赵氏心中暗喜,这傻子果然上套了。她计划今晚与张师爷私会,完事后故意要出门,等郭实拦她时,就借机大发雷霆,说他以下犯上,让王大人把他赶走。
是夜月黑风高,二更时分,张师爷果然偷偷溜进院内,与赵氏私会。事毕后,赵氏整理好衣衫,对张师爷说:"你且等着,待我出去训斥那傻子一番,闹将起来,老爷必定赶他走。"
张师爷笑道:"夫人妙计!"
赵氏走到院门口,果然见郭实像尊门神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让开,我要出去。"赵氏故意板着脸。
郭实张开双臂拦住:"夫人有令,任何活物都不能出去。"
赵氏假装生气:"你好大的胆子!连我都敢拦?快让开!"
郭实寸步不让:"夫人自己说的,连您自己也不能例外。这话我听得真真的。"
赵氏心中暗喜,面上却装作大怒:"反了你了!一个下人敢拦主子?看我明天不告诉老爷,打断你的腿!"
两人正在争执间,张师爷在院内等得不耐烦,心想出来帮腔。他刚推开院门探出头,郭实一眼看见,立刻喝道:"任何活物都不能进去!退回去!"
张师爷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缩回头。赵氏见状更是气急败坏,与郭实推搡起来。吵闹声惊动了巡夜的衙役,也惊醒了刚刚回府的王大人。
"深更半夜,吵吵什么?"王大人提着灯笼走来,见三人拉扯在一起,顿时脸色铁青。
赵氏见状,立刻哭诉起来:"老爷您可算回来了!这郭实疯了,不但拦着不让我出门,还对师爷无礼!"
张师爷也忙附和:"是啊大人,这郭实以下犯上,该当重责!"
王大人目光如电,扫视三人:"郭实,你为何拦着夫人?"
郭实老实回答:"夫人今早吩咐,让我今晚守在院门口,任何活物都不准进出,连她自己也不例外。我这是按吩咐办事。"
王大人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察觉其中有蹊跷。这深更半夜,赵氏为何要出门?张师爷又为何会在这里?
"师爷,你为何在此?"王大人冷声问道。
张师爷支支吾吾:"我...我找夫人有要事相商..."
"什么要事需要深夜相商?"王大人步步紧逼。
赵氏忙打圆场:"是...是关于我父亲案子的急事..."
王大人心中已然明了八分。他早就听闻一些风言风语,只是苦无证据。今日这情形,再明白不过了。
"好一个急事!"王大人冷笑一声,"都给我到厅堂来!"
经过一番审问,赵氏和张师爷的私情终于败露。王大人气得浑身发抖,当即写下休书,将赵氏逐出家门。张师爷也被革去功名,杖责五十,赶出县城。
这场风波过后,王大人对郭实更是另眼相看。虽然这傻子差点气死他,但若不是他死脑筋地执行命令,自己还不知道要被蒙蔽到几时。
更让王大人惊喜的是,根据郭实那句"肯定有梯子"的提示,衙役们果然在城外一座破庙里找到了盗贼使用的梯子,顺藤摸瓜,终于将那个飞檐走壁的盗贼团伙一网打尽。
破获大案,王大人得到上司嘉奖,心情大好。这日,他接到通知,需要赴省城述职三日。临走前,他看着恭恭敬敬站在一旁的郭实,忽然心生一念。
"郭实啊,本官要外出三日。这三日里,衙门的大小事务,就由你暂代处理。"王大人说道。
郭实吓了一跳,连忙摆手:"老爷,我不行!我字都不识几个,哪会处理公务?"
王大人笑道:"无妨。若有诉讼纠纷,你就按《大明律》和衙门告示上的字句来判断。若有不懂的,就问李主簿。总之,一切按规矩办即可。"
王大人心想,横竖就三日时间,这傻子闹不出什么大乱子。况且最近盗案已破,应该没什么大事。
谁知王大人一走,衙门里就炸开了锅。那些衙役书吏听说让郭实代职,个个窃笑不已,都想看这傻子的笑话。
第一天相安无事。第二天上午,衙门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人,吵吵嚷嚷要见官。
原来是城里卖油条的王老汉和开绸缎庄的刘掌柜因为一堵墙吵起来了。刘掌柜新盖的房子,墙脚多占了王老汉三寸地。王老汉要求拆墙还地,刘掌柜不肯,还说王老汉诬陷他。
衙役们故意不调解,直接把案子推给郭实:"郭大人,您看这案子怎么断?"
郭实哪会断案啊?急得满头大汗。忽然想起王大人的嘱咐"一切按规矩办",便问李主簿:"律法上怎么说?"
李主簿憋着笑回道:"《大明律》户律规定:'侵占他人宅地者,杖六十,归还所占之地。'"
郭实又问:"那地界怎么判定?"
李主簿说:"通常以地契为准。"
郭实立刻有了主意,一拍惊堂木:"传地契!"
王老汉和刘掌柜的地契呈上后,郭实让李主簿念给他听。果然,地契上写得明明白白,刘掌柜多占了三寸地。
"刘掌柜,你多占了三寸地,按律该杖六十,归还土地。"郭实照本宣科。
刘掌柜顿时慌了。他原本想着郭实好糊弄,没想到这傻子认死理,一字一句按律法来。
"郭...郭大人,通融通融吧。"刘掌柜赶紧从袖中摸出一锭银子,悄悄递过去,"这点小意思..."
郭实一看银子,立刻想起王大人的教导和母亲的嘱咐,顿时板起脸:"不是我的东西不能要!你这是行贿,罪加一等!来人啊,先打六十大板!"
刘掌柜傻眼了,没想到这傻子连银子都不要。衙役们见郭实动真格的,也不敢怠慢,当真把刘掌柜按倒在地,打了六十大板。
打完板子,郭实又命人当场丈量土地,让刘掌柜把多占的三寸地还给了王老汉。
王老汉千恩万谢地走了。刘掌柜则被家人扶着,一瘸一拐地离开衙门,屁股疼得龇牙咧嘴。
这事情很快传遍了县城。百姓们听说郭实断案公正,连富户的银子都不收,纷纷前来告状。有欠钱不还的,有以次充好的,有欺行霸市的,郭实一律按《大明律》和告示上的字句来判断,不懂的就问李主簿。
说来也怪,那些平日里胡搅蛮缠的刁民,遇到这个认死理的"郭大人",反而都没了脾气。因为郭实不分贫富贵贱,一律按规矩办事,反倒解决了几桩积压已久的小案子。
三日后,王大人回衙,听说郭实这几日的作为,又是好笑又是惊讶。他仔细查看了郭实处理的几桩案子,发现虽然手法笨拙,但桩桩件件都合乎法理,并无偏颇。
更让王大人惊喜的是,百姓们对郭实的评价极高,都叫他"郭青天"。
王大人沉思良久,忽然拍案叫绝:"妙啊!如今官场之上,缺的就是这般不徇私情、秉公办事之人!"
次日,王大人宣布任命郭实为刑房书吏,专门协助审理案件。虽然郭实不识字,但他记性极好,王大人念过的律法条文,他都能记住,而且严格执行。
有了郭实这个"活律法"在身边,王大人断案如神,再也没人敢试图贿赂说情。县城治安大好,百姓称颂。
郭实终于有了稳定差事,每月俸禄足够给老娘买药看病。郭老娘喜极而泣,直说老天有眼。
后来王大人高升离任时,特意向上司举荐了郭实。虽然郭实最终没能当上县太爷,但也得了个九品巡检的官职,专门负责督查官员是否守法,正好发挥他认死理、拒贿赂的特长。
城里人都说:这真是傻人有傻福,一根筋撞出好前程。做人呐,还是实在点好!
从此,"郭青天"的故事就在这一带流传开来,成了老人们教育晚辈的典范:做人要像郭实那样,诚实守信,秉公办事,终会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