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女工李素文:78年从副国级降为工人,20年后再获中央领导接见
发布时间:2025-08-28 21:43 浏览量:1
李素文:卖菜女工,副国级领导,糖果厂工人,再一路归来
你说啊,一个普通女工,哪怕再能吃苦、再讨人喜欢,谁能想到有一天能坐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位置?更别说,还跑到联合国把咱中国女人的声音亮给世界看。可偏巧,李素文她就是这样的人:从菜市场人头攒动、油渍泥泞的小地摊起步,一路窜到九重天;转头之间,又跌回糖果厂流水线,每一步都让人捏把汗儿。
五个人,一起被推到国家舞台前头——1975年,风头正盛。有人说“工农阶级翻身啦!”有的观望,有的心气高涨。陈永贵算是这拨里名头最大的,和邓公辩论横跨了好些年,乡土出身的气质透着狠劲儿。但有人要论“出洋相”——不是贬义,是给中华女性露脸——那当时第一个想起来的,是李素文。就凭她那一句“我来自中国的菜市场”,让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可在大场面前,李素文还是习惯缩着身子。很多年以后,她那些朋友回忆,说她嘴笨,不会客套,骨子里老存着种“素人劲儿”。怎么讲?这人一辈子,走的桥比我们吃的饭都多,可她紧要关头还捏着手绢不知往哪放。
回头细掰这条人生线,得从东北那个战火缭绕的村子说起。1935年,李素文生在辽宁沈阳附近。老一辈人都明白,那年月,东北天寒地冻还是小事,满大街的刺刀、日本话才真让人提心吊胆。李素文小时候,见多了日本兵扫荡收粮,家家户户缩着脖子过年,糠菜半年粮的苦。也正因为这些,她心里早早种下一个愿望——太平,哪怕再平淡。
后来日本人终于撵走了。共产党来到了村子,带着新气象、新希望。李素文不迷糊,十几岁那会儿就成了村里儿童团的团长,人小点子多,帮解放军通风报信,不说多惊天动地,反倒接了几回命令头也不回地干。有一次家门口闹战事,她怕得不轻,却死死记住自个的路线图。这事,别人家小姑娘,说出去都是要人心疼的。
新中国成立,她日子也跟着蒸蒸日上。年纪轻轻进了高级合作社,先是干副社长,不久又入了党,1954年那会儿,算是村里头顶尖的年轻劳力。没多久,嫁了隔壁村老实小伙李延新,两口子进城到沈阳,日子平淡,但她知足。
说来好玩,那阵子“卖菜女工”可不是现在街角小贩。城市副食品门市部的工作,是铁饭碗,几乎不用发愁饭碗被砸。人一旦有了倚仗,有些人就飘起来,眼角挂着微笑,言语里却多了点高高在上。李素文偏不,她站柜台,永远是端一条旧围裙,见谁都唠两句,帮着挑菜、给出家常搭配小贴士。不管多急的客,总有一句柔和的“您慢点儿,别着急”。
她有心眼。遇见身体不方便的,总主动搭把手;看见哪个工友心情不好,悄悄塞两个西红柿在菜篮里。说白了,就是人情味儿,街坊邻里都记这个情。有人还记得,那时家里人饿得咕咕叫,她守摊子明明能偷偷顺点公菜回家,却一次没沾手,还当家人面开玩笑:“咱可不能让集体丢人”。
时间久了,她这个门市部的“活招牌”,很快声名在外。来了检查的,上头的,走一圈都说:有种味道,不是锅里菜的,是这个人的。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有外地人到沈阳买菜,都要特意去南塔二部“寻亲”,就为沾点好运气。
然后啊,时局风向说变就变。60年代初,一纸任命,她被推到了人大代表的位置。那阵会场,不像咱们想象的一本正经死气沉沉——她一开口,底下掌声不断,甚至周总理亲自带头鼓掌。“为革命卖菜”,说出来是句口号,实际上从她嘴里吐出来,就是她生活里的千真万确。
毛主席也点了她的名字,会后主动走过来握手。那些镜头,留在她人生里,像晾在窗台上的白手帕,风吹几年,都透着暖意。
但高光时刻,总是和风险一块来的。70年代那场巨变,劳动模范变成政治舞台的新宠。李素文不是野心家,履历封面一层层添得快,她的日子,却并不无人知晓的轻松。有一次中央派她出国——阿尔巴尼亚,还是日常穿的旧呢裤。实在拿不出手,还是向别的同志借了套西装顶用。头发也没法去发廊做,最后还是大使馆帮忙,托了在外的华侨出手。她不觉得丢人,只是一笑,说“做回自己,对谁都难”。
更好玩的一桩,她想念自己的老本行,有一天起大早,偷摸推着自行车回菜场打算摆摊。结果人家直接拦住她:“李副委员长,您这身份上哪儿卖菜去?”她一赌气,还是偷偷骑出去了,本以为能随心所欲,可回来才发现“绿灯一路”,原来是专门放行的。李素文无奈,又有几分心酸:仕途高处不是自己该站的地儿,普通日子才让她自在。
说到底,李素文没在这个体制里挣扎过,没有那些机关算尽的聪明劲儿。更怕人情冷暖,吃过的亏,有时候置身棋局才知难。1976年,运动风声正紧,她糊里糊涂跟着大流风风火火地“表态”,不想给自己埋下隐患。
三年之后,一场东山再起的政治浪潮,李素文被拍了拍肩膀,成了需要“下放改造”的问题干部。曾经那一摞证书、一屋子的掌声,全换成了沈阳糖果厂的流水作业。那些老工友,谁真心谁冷脸,一到生产线就能分得明明白白。一开始真的挺难,说句老实话,就算再坚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但李素文是啥出身?站稳脚跟,干活比谁都认。包装糖果,速度、质量双双赶超,一年不到提为副厂长。她巡厂、谈生意、抢订单,每笔账都记得明明白白。没人肯信一个从“人民大会堂”下来的老太太,能在人间再扎根开花。
再后来,李素文退休。人本以为可以安安生生享日子,谁知老天八成觉得她不能闲。别人送了她一个新型床垫,她用得舒服。人说这是新商机,她又合计一番,拉着贷款开公司,倒也做得不错。一桩生意,一段回忆,她心里头多了几分安稳。
然后是1998年。沈阳解放五十周年大庆,她被请去做嘉宾。会场里人声鼎沸,老友相见,就像多年未见的邻里。江同志也来了,专门点名握她的手——这细节,晚上回家直叫人落泪。自那天起,她关了公司,穿上旧棉袄,成了沈阳北运河的小区清洁工。人问她:“堂堂副国级,何苦?”她常笑:“没有哪个岗位比为百姓服务更让我心安。”
李素文的故事,许多人说传奇。但搜肠刮肚讲到头,这不就是个普通中国女人的命?兜了个大圈子,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跌跌撞撞,最后拐回来,又站在大街小巷头。她一生的起落,你要细想的话,每一步都多少透着命运的安排,与其说是“被推上去了”,倒不如说她始终没忘了自己是谁。
李素文,2022年在沈阳走完了自己的路。那年早春,北方还刮着三月风。很多人说,故事有始有终,可像她这样的人,留下的痕迹,是不是过了许多年之后,才会被我们在某个清晨街头、在一声问候里,悄悄想起呢?
谁又能说,普通人的命运,就没有诗意呢?
- 上一篇:民间故事:傻仆三破案
- 下一篇:集成灶十大品牌排行榜:革新厨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