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筑牢乡村教育振兴基石

发布时间:2025-09-11 09:24  浏览量:2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在回信中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水平,畅通职称评聘通道,提升专业能力,乡村教师队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筑牢了教育强省建设基石。

建设基础良好

截至2024年底,我省有127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在乡村学校就读,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0%;有近600万名学生在县及以下学校就读,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9%。有近10万名教师扎根乡村学校,31万名教师在镇区学校默默奉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代表,他们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的历史使命,承载着乡村家庭的希望,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教育部支持山东开展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试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振兴工作,明确了乡村学校规划布局等多项重点任务。5年来,全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校舍,配备设施,尤其是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使得乡村学校工作环境大幅提升,为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弱项,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

在培养源头上,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建立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通过预留编制和岗位、上学不缴费等激励措施,按照“一专多能”和全科教师的目标,培养志愿奉献乡村教育的优秀青年教师,从根本上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焕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自2016年建立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以来,实施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累计培养3.3万余名优秀教师,已有2.1万名省属公费师范毕业生到岗执教,有力提升了乡村教育水平。

在素质提升上,强化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在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省级培训项目中单独设置“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校(园)长与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学质量和保教水平。设立山东省教师志愿服务项目,采取省级培训、送教下乡、定点帮扶等方式,培育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实施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历提升计划。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将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国家或省级培养奖励计划,通过奖励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乡村骨干教师。

在教师配备上,促进城乡师资配置均衡。持续优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人员动态调整机制,实行“编岗同调、人岗同调”。完善乡镇学区教师富余教师调配机制,严禁采取考选的方式遴选乡镇优秀教师进城。明确了乡镇学区45周岁以下的校长(含副校长)配备比例要求,推动各地每年遴选一批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后备校长人选到城区优质学校顶岗锻炼。近5年,山东交流轮岗校长教师20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教师4.9万人,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不断优化。

在职称评聘上,建立专属乡村教师晋升通道。建立专属乡村教师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兑现待遇、离开无效”基层高级职称制度,制定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专属评价标准,并将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的市,开辟了评审“直评通道”,从教10年、20年、3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分别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近3年,评聘乡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占总数的35%,评聘乡镇中小学副高级教师占总数的37%,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窄、职称评聘难、易流失等问题。

在待遇保障上,出台一系列专项支持政策。全省136个县(市、区)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各地班主任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300元至1500元,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全省建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万套,安置乡村教师近3.04万人,在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长期从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发展可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村教师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当前,城乡学龄人口增减更加分化、城乡教育失衡趋势明显,乡村教育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需要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所在,整体性重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乡村教师探索小班化、个性化、本土化教学模式改革,为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省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