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高龄去世,棺椁35年未下葬,儿子参加九三阅兵后提出要迁葬
发布时间:2025-09-11 12:44 浏览量:2
国民党将领之中不乏人才,蒋介石的身边也从不缺能人,但孙立人绝对是特殊的一个。
孙立人既不是蒋介石嫡系,也不是黄埔系出身,却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人物,中国人说他是抗日英雄,日本人称他为“中国军神”,西方人则说他是“东方隆美尔”,他得到的普遍承认,恐怕当时很难找到有第二个人能够与之相比。
留洋背景给了孙立人很高的起点,却也限制了他的发展,蒋介石更是长期忌惮他,抗战一结束就让他坐了冷板凳,台湾时期更是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他长达33年。
1990年,孙立人以90高龄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因为这个遗言,孙立人的骨灰放在墓碑之上35年,直到现在都没下葬。
2025年九三大阅兵,孙立人的儿子孙天平应邀参加,以嘉宾的身份现身天安门前观礼台,再次提出要将父亲骨灰运到安徽老家下葬。
孙立人是安徽庐江人,父亲孙熙泽是国民政府大员,但他从小懂事,而且很有志向。
1909年,9岁的孙立人跟随父亲去青岛读书,因为冒犯了一名德国人,结果被打了一耳光,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他发誓不让中国人再受屈辱。
此后,孙立人刻苦读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后转入高等科,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
1925年,孙立人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史德威等人成为校友。
1928年,孙立人毕业回国,作为一个“外来户”,他的发展并不如人意,父亲让他进入冯玉祥部队担任高官,他却说自己要从小兵做起。
1932年,宋子文组建财政部税务总团,由于他很欣赏孙立人,便邀请孙立人担任第四团团长,孙立人欣然接受。
在税务总团的时候,孙立人很重视士兵培养,创造了著名的“孙氏操典”,他要求部下不但军事能力要过硬,还要学习文化、科学和技术,在他的精心打造下,第四团也成为税务总团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
后来,为了防范日寇,税务总团得以扩编,总人数达到两万多人,还从欧洲引进了先进武器,是当时国民党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孙立人率部参战。
当时,国民党正规军都看不上税务总团,认为这支部队没什么战斗力,结果税务总团的表现比正规军还好,以作战英勇、军纪良好而著称,并给予日军以重创。
税务总团被第36师接防后,孙立人率部退往苏州河,在此7次阻止日军过河,日军不得不发动大部队强渡,他便带人发起夜袭,试图破坏日军浮桥,结果被日军发现,还以炮击,他不幸被炮弹炸伤13处,血流了一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被抬走后昏迷了三天三夜。
宋子文得知消息后,派人将孙立人送到香港救治,经过数次手术取出了大多数弹片,但仍有一块弹片因为太深而无法取出。
1938年,孙立人病愈之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两次立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后来,税务总团被胡宗南改编为第44师,他失去了身份,便到南京找蒋介石要编制,最终成立了财政部缉私总队,并很快招募到两个师的兵力。
税务总团毕竟是私人武装,不被蒋介石所容,结果只能被收编,但稽私总队的结局也不好,被戴笠费尽心思挖空,最后被整编为第38师,孙立人担任师长。
在孙立人的打造下,38师战斗力很强,从丙种师晋升为加强师,还得以远赴缅甸征战。
第一次入缅的时候,中国军队整体表现不如人意,但孙立人却在1942年4月取得仁安羌大捷,在仁安羌地区歼灭1000多日军,救出了被包围的7000余英军。
此战过后,孙立声名远播,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逐渐打开,38师的战斗力逐渐被人所知,蒋介石也越发重视他。
中国军队撤退后,孙立人率部到印度蓝姆迦整训,人员得到补充,他亲自带队训练,从而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还拥有了全美械装备,所部也被改编为新1军,他担任军长。
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率部打出了辉煌战绩,他采取迂回奇袭等灵活多变的战术,给予日军以重创,还攻占了大片土地,最终帮助盟军取得滇西缅北反攻作战的胜利,打通了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两次入缅作战,孙立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但善于练兵,而且善于指挥,打仗作风十分硬朗,英美盟国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蒋介石也对他的表现称赞有加,对他进行拉拢,战争结束后给他补充兵员和武器,将新1军打造成国民党军五大王牌军之一。
据统计,孙立人在整个抗战期间,一共歼灭了3.3万名日军,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人。
孙立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评价很有代表性:
孙将军一生以岳武穆的 “精忠报国” 自勉,又能与士卒共甘苦,豪侠好士,不蓄私财。他了解美国人的脾气,能够以直接的办法对付他们,又有不媚外求荣的性格。
虽然孙立人有留美背景,但他不媚外求荣,而是精忠报国,不为个人私利,是个纯粹的军人,这一点很难得。
英国军事指挥官斯利姆则说:
孙立人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一位出色的战术家,他在行动中表现冷静,具有极高的警觉性。且精力充沛充满进取精神。此外,他体格标准,长得好看,还能够流利地说英语。
很显而易见的是,孙立人得到了西方的高度认可,这种认可既来自于他的留洋背景,但更多是他自己用实力打拼出来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还悬挂着他的巨幅画像,由此可见一斑。
33年囚禁生活解放战争爆发后,孙立人被调往东北参战,起初他战绩很好,打了很多胜仗,但后来解放军频繁使用游击战术,让他很不适应。
再加上,孙立人与蒋介石在战争理念和建军想法上出入很大,导致孙立人的指挥受到影响,结果打了几个败仗,蒋介石趁机剥夺他的职务;又因为他与杜聿明等人不和,他最终被调出东北,彻底失去兵权,最后被调到台湾负责新兵训练工作。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认为蒋介石昏聩无能,便打算“弃蒋保台”,选中了有留洋背景的吴国桢和孙立人。
蒋介石见美国对孙吴二人很看重,为了谄媚美国人,从而稳固自身地位、继续获取军事支援,便对二人予以重用,孙立人一路当到了“陆军总司令”兼“国防部”台湾防卫总司令,晋升为二级上将。
尽管蒋介石如此重用孙立人,但孙立人却认为蒋介石就是个独裁者,军队不应该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政党,而是应该属于国家,而他作为军人,也只对国家负责,而不是蒋介石。
随着时间的流逝,孙立人对蒋氏父子的不满越发明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利于蒋氏父子的言论,他的部下回忆说:
(孙立人)一讲话,就骂政工,骂党,骂陈诚,甚至伤害到蒋经国。
1950年2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麦克阿瑟竟然绕开蒋介石,派飞机直接将孙立人接走,就好像蒋介石不存在一样,而且麦克阿瑟对孙立人很客气,接待规格也很高。
这件事对蒋介石的触动很大,开始怀疑美国在刻意扶持孙立人,对自己的极尽打压。
此后,蒋介石的神经十分敏感,生怕孙立人抢班夺权,便对孙立人严防死守,逐步剥夺了孙立人的权力,并逮捕杀害了不少孙立人的亲信。
1955年,蒋介石对孙立人的不满达到顶点,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为名,将孙立人免职,软禁在台中市向上路住所。
此后33年时间里,孙立人被限制了自由,啥也干不成,他家里长期住着国防部派去的副官,院墙外还有士兵把守,情报部门甚至在他家旁边修建了一座三层建筑,专门负责对他进行监视,他出门则有人开车跟着,他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被记录,这种压抑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被软禁的头两年,孙立人是没有收入的,他只得跟妻子张晶英一起种水果养鸡补贴家用,一家七口人过得十分清贫,后来他还专门学习玫瑰种植技术,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玫瑰,让张晶英拿着玫瑰花去市场贩卖,他也因此被叫作“玫瑰将军”。
后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孙立人让张晶英给蒋介石写信,蒋介石答应每个月拨给一些生活费,但很少。
蒋经国上台后,询问孙立人有什么需求,孙立人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参加女儿毕业典礼,二是购买一块土地,三是觉得自己不像军人,申请退役。
蒋经国只批准他退役,其他都不准,他自此开始领取退休金,一家人的生活这才有了保障。
在被软禁的33年时间里,孙立人的内心是无比悲愤和痛苦的,他曾愤怒地对监视他的人说:
他们凭空捏造欺骗人的事,就叫我打落牙齿和血吞。
孙立人还喜欢上了屈原的诗,时常在家中朗诵,以表达报国无门之痛,抒发自己的冤屈,搞得监视他的人都觉得很尴尬。
当时,岛内军政界都心知肚明,孙立人压根没造反,而是在权力之争中败给了蒋介石,尽管他的本意不是争夺权力,但美国人的扶持却让蒋介石感到忌惮,逼得蒋介石不得不下手。
蒋介石去世后,孙立人的子女及同情他的政要开始积极奔走,要求蒋经国为他平反,孙立人本人也站出来自辩。
蒋经国考虑到他的影响力,为了团结更多人,他于1987年宣布解除对孙立人的戒严,但并未对其平反,而且行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蒋经国去世后,形势再次转变,首先是孙立人的部下郭廷亮站出来说,当初是毛人凤指使他诬陷孙立人的;其次是原新1军参谋长舒适存联合十几位将领四处奔走,给台湾当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最终,台湾当局在1989年宣布恢复孙立人的自由,并下令恢复其战史资料,悬挂其画像,肯定了他在战争中的功劳,但并未彻底平反。
35年未下葬孙立人到了晚年,思乡情绪越来越严重。
1988年,孙立人的旧部潘德辉回大陆探亲,孙立人得知后,便让他代自己到安徽老家祭祖,他来到安徽庐江之后,却发现孙家祖坟早在十年动荡时期就被摧毁,但依然进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并拍照带回。
孙立人看到照片后,竟然激动地跪在地上给潘德辉磕头,可见他的故乡情结有多重。
1990年,孙立人委托潘德辉到安徽洽谈迁坟事宜,但潘德辉回台时他已经病重昏迷,他在迷迷糊糊中看到潘德辉后,用颤抖的声音说,“你怎么才回来,我等你好久了!”说完这话就又昏了过去。
孙立人晚年身体一直不太好,1990年5月他在给大陆作家冰心的一封信中,就说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结果第二天就开始情绪不稳定,吃不下饭,吞咽也困难,到医院检查发现有肺水肿,之后发展成为肝炎和败血症,最终在11月19日去世。
孙立人去世前陆陆续续留下过很多遗言,临终前还说自己的冤枉的,表达了对平反的渴望,而他的另一个重要遗言则是归葬大陆。
孙立人想要安葬在大陆,深层含义有许多:首先,他是大陆人,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其次,他的许多战友和部下都葬在广州新1军公墓,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曾表达过与战友们葬在一起的深切愿望;最后,他内心也渴望祖国统一,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能存在隔阂。
孙立人去世后,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参加的军政要员、旧部亲友达一万余人,宋美龄还特意送了花圈,他的葬礼不可谓不风光,但他的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并没有将他的骨灰葬入墓穴中,而是放在墓碑之上,等待归葬大陆的那一天。
35年过去了,孙立人的骨灰依然没能葬入大陆,不过他的家人却在积极奔走。
孙立人一共有两子两女,次子孙天平1957年出生于台湾,曾在美国留学,后回到大陆发展,在上海和合肥都创办了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设备生产。
孙天平作为孙立人唯一留在大陆的子女,从2004年开始往返两岸,致力于将父亲骨灰迁葬到安徽庐江事宜,但因为孙立人身份原因,所以这件事难度很大,主要是手续比较复杂,而且两岸政策也有很多限制。
2015年,孙天平第一次参加九三阅兵,即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不久他与哥哥孙安平一起宣布启动“孙将军墓迁葬安徽庐江计划”,以完成父亲归葬大陆的愿望。
此后,孙天平和孙安平积极奔走,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修缮了庐江孙立人故居,规划了纪念园的建设,考察了缅甸远征军墓地遗骸挖掘工作,还带领抗战将领后代参观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年,孙天平再次被邀请参加九三大阅兵,即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58岁的他第一次踏上天安门观礼台,他感到热血澎湃,同时坚定了将父亲迁葬大陆的决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感慨地说:
我父亲晚年跟我们提到最多的事情就是想回老家,他很思念老家安徽庐江。35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入土......
参加完阅兵之后,孙天平回了一趟老家庐江,在金牛镇的老屋前,他伤心地流下眼泪。
与孙立人一样,还有许多抗战将领都有着跟他一样想要回到大陆,而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办法就是真正实现两岸一家。
时至今日,孙立人的骨灰依然躺在台中的墓园里,我们相信有一天他一定能归葬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