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裹挟下的学校餐饮机构,其良知还不如街头的小商小贩

发布时间:2025-09-11 15:48  浏览量:2

河南某地的弘义公司包揽着当地十三所高中餐饮一事,近来正处在舆论风口浪尖。风波起于洛一高多名学生餐后上吐下泻,随后多所学校类似状况接连曝光。此前私人经营的学校食堂常被指存在安全隐患,众人本以为国资委出资的国有餐饮公司能让人安心,可现实却给学生和家长上了沉重一课——即便顶着“国有”名头,也未必能守住学生的健康饮食底线。更别提“丰富营养”的餐食了,对如今的家长和学生而言,那早已是不敢奢望的高门槛。

我们家孩子上小学时,学校刚推出午餐服务,这项惠民政策起初特别受家长欢迎。现在多数家长单位远,中午根本没时间回家做饭,学校午餐正好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当时除了家近且有人做饭的家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学校就餐。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学生们就纷纷退出,宁可花钱去校外午托班吃饭,也不愿再碰学校的餐食。我问过孩子原因,他说送来的饭口味差到极致,几乎只有辣味;而且不管春夏秋冬,饭菜从来都是温温的,冬天越吃越冷,有时还能吃出明显的馊味。要知道,当时一顿午餐收费17元,这个价格在街边盈利饭店里,完全能吃到一顿像样的饭。如今孩子上了初中,学校午餐价格降到了14元,可餐饮质量却差得没边,现在几乎没人愿意在学校吃饭了。

曾几何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教育界深入人心的共识。为了祖国下一代的成长,国家推出过不少惠学政策:从“阳光牛奶”到“小饭桌”,每一项都紧扣“保障孩子健康”的核心。可这些年,资本逐渐向各行各业渗透,学校也没能幸免,成了资本逐利的“重灾区”。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到高校,资本的影子无处不在:高价水费卡、高价空调费、高价住宿费,再到如今劣质的学生午餐,桩桩件件都是资本裹挟下,普通老百姓利益受损的缩影。

如今的学校,方方面面都能看到资本渗透的影子,小学六年制校服700多,初中学三年制校服800多到一千,进校就要求办理校园平安卡,月租费5元,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家长爱心捐款,美其外曰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更换空调,课后延时费一节2.5元,一学期500多,这样混七混八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交了1000多了,不再现在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乱象如此普遍,到底该追究谁的责任?为何这样一起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事件,过去好几天了,仍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站出来回应?这背后是否存在政府部门的渎职?难道他们真的想靠“冷处理”,让事件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淡化?这恐怕是所有老百姓最不愿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