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注解》之诸侯十二年表1

发布时间:2025-09-11 17:24  浏览量:2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为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也。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子、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司马迁读《春秋历谱谍》到周厉王的时候,常常忍不住放下书感叹不已,他说哎呀师挚真的是有先见之明啊,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就不断感叹,等到周朝的政治出现差错时,那些诗人就以衽席的生活为样本做了《关雎》,大众践踏仁义的时候,诗人就作了《鹿鸣》来讽刺。

等到厉王统治天下的时候,他讨厌别人说自己的缺点,于是公卿大夫担心自己遭到无妄被杀,于是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厉王逃到了彘地,因此天下从此失去了秩序,因为天下无主,所以便有周公和召公一起管理天下。

在这之后统治天下的人往往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以强陵弱,出师讨伐别人从来不请示天子,然而这些人假借天子的名义来讨伐不臣大会诸侯,天下的大权由五伯所掌管,诸侯肆意妄为,奢侈无度,于是各种谋逆之事发生。

齐、晋、楚、秦这些部落在周朝强盛的时候是非常弱小的,封地有的只有一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然而晋依靠黄河天险,齐背靠东海,楚横跨江、淮之地,秦依靠雍州的山川之险,在不断的战争中,各自强大做了伯主,文武大臣都由他们封赏,各诸侯都畏惧他们的力量而表示臣服。

孔子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恢复礼乐制度,周游天下见过七十多个诸侯王,都没有人愿意用他的主张,因此他只能去西周的藏书室观看旧的记载,他回到鲁地之后便写作了《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获取麒麟之年,他用简明的言辞,删减那些重复的事情,通过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作明确仁义之道,弘扬王道,让大家能够知道羞耻从而遵守礼乐。

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得到了他的真传,其中有些讽刺贬损的言辞因为礼法的原因,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表达,鲁地人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人人都有所学,而按照各自的想法理解老师的意思,因此无法真正去体会孔子的精神,因此他根据孔子的言论记载而写了《左氏春秋》,铎椒是楚威王的老师,他担心楚威王不能够全部看完《春秋》于是精选了四十篇,写作了《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他的相虞卿通过阅读《春秋》,并且根据现实的情况,也写了八篇,这就是《虞氏春秋》,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相,他同样考察古书,选取《春秋》中的事情,并且收集六国的事情,写作了八览、六论、十二纪,这就是《吕氏春秋》。

像荀子、孟子、公孙固、韩非子这些人,他们同样是从《春秋》之中摘取相应的资料来书写自己的著作,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汉朝的相张苍根据五德的流转编写历法,上大夫董仲舒精深的研究《春秋》的内涵,同样写出了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