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压药后担心肌酐升高?医生教你3招,不怕肾衰竭放心吃!

发布时间:2025-09-12 20:30  浏览量:1

本文184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8岁,患高血压已经十多年了。前阵子体检,医生一看她的肌酐值——“偏高!”张阿姨当场就慌了神:“是不是降压药吃多了,把肾吃坏了?”

回家之后她就开始偷偷把药减量,甚至几天不吃。没过多久,头晕、心悸、胸闷接踵而至,家人一查血压,又飙到了180/100mmHg。医生严肃地告诉她:“血压控制不好,才真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

吃降压药会不会伤肾?为什么肌酐值升高就怀疑是药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事儿讲清楚。

很多人一看到“肌酐”两个字,就条件反射式地联想到“肾衰”。其实,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肾功能受损时,肌酐排不出去,就会在血液中升高。

但要注意,肌酐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是唯一评估肾功能的标准。比如:

· 老年人肌酐生成减少,哪怕肾功能受损,肌酐也可能正常;

· 年轻人或运动员肌肉多,肌酐值略高也很常见;

· 一次感冒、脱水、吃了大鱼大肉,也可能让肌酐“临时飙高”。

所以,单靠一次肌酐升高,并不能说明你肾坏了,更不能立马怪到降压药头上

很多患者一听“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肾功能”,就把降压药和肾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大多数常用降压药对肾脏是安全的,甚至有些药还能保护肾脏

尤其是以下这两类药:

· ACEI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比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

· ARB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比如缬沙坦、厄贝沙坦。

这两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降低肾小球压力、延缓肾功能恶化,是糖尿病、高血压导致的慢性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不过,服用初期可能会让肌酐轻度升高,这是因为肾小球内压下降所致,是药效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肾坏了,也不需要立刻停药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

“ACEI或ARB类药物引起的肌酐升高在30%以内是可以接受的,不建议因轻度升高而停药。”

那么,吃着降压药,怎么才能既控制血压,又不担心肾出问题?医生教你三招:

定期复查,别被一时的数值吓到

肌酐升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时候只是喝水少、感冒发烧引起的。

建议:每3到6个月做一次肾功能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必要时加做eGFR(肾小球滤过率)和24小时尿蛋白

只有连续几次指标异常,才说明肾功能真的出了问题。

控制三高,才是真正护肾的关键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三大主因。

· 血压不稳,肾小球长期高压灌注,容易“烧坏滤芯”;

· 血糖过高,会损伤肾小管;

· 血脂升高,促发动脉硬化,也会影响肾供血。

控制三高比一味“护肾”更重要!
而降压药,正是控制三高的重要武器,盲目停药反而适得其反。

用药前评估/用药后监测,医生比你更懂药

不是所有药都适合所有人。比如有些老年人本身肾功能不好、脱水、长期使用利尿剂时,服用ACEI/ARB时风险会增加。

所以:

· 开药前医生会根据你的病史、检验结果进行评估;

· 开药后也会建议你在1周左右复查肌酐和钾离子,看身体是否耐受。

只要遵医嘱服药、按时复查,就完全可以放心用药。

如果你非要担心“吃药伤肾”,不如先问问自己,这几件事有没有做:

·擅自吃止痛药
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小管坏死

·长期高盐饮食
盐吃多了会让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

·不爱喝水、憋尿
长期浓缩尿液可能促发肾结石尿路感染

·乱用中药、保健品
某些中药如马兜铃酸类已被明确列为肾毒性物质

所以,别把“肾受伤”的锅都甩给降压药,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才是更大的威胁。

很多人一听药物有副作用,就草木皆兵,结果不敢吃、不敢治,最后病情加重,反而更容易出大问题。

其实,所有药物都有风险,关键在于掌握平衡。医生开的药,是在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只要按时复查,服药规律,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就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所以,吃降压药时别怕肌酐升高,怕的是你不吃药,血压飙高、肾真坏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 2022年修订版

2.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管理手册. 国家卫健委, 2021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版

4.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专家访谈,《健康时报》,2023年6月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