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毛泽东在实践创造中铸就的人民本色

发布时间:2025-09-14 05:49  浏览量:1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毛泽东同志这一朴实无华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价值和崇高意义。毛泽东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人民本色的思想结晶。从青年时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劳动实践,到中央苏区时期"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劳动倡导;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的深刻论述,到"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战略思考,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劳动价值观——它既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品格,更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强调"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基础,又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既能"在劳动中改造主观世界",又能"在劳动中创造物质财富";既坚持"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立场,又注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这种劳动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传承毛泽东的劳动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我们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宝贵启示。

毛泽东劳动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古训,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热爱劳动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产生浓厚兴趣。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种对内外兼修的追求,为他日后形成系统的劳动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劳动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论述,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1944年,他在《为人民服务》中深刻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论述将劳动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延安时期,他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向高潮,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沃土。从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到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时,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古田会议期间,他主持制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奠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方针;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两个务必"的执政警示,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劳动观的首要特征是将劳动价值与人民立场辩证统一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他系统阐述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他既强调"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基础,又注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体现了劳动价值观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的战略构想是其劳动观的重要创新。1941年,面对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发动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著名口号。1943年,他在《组织起来》中强调:"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这种将军事斗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战略思维,体现了毛泽东对劳动价值的深刻把握。1944年,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系统总结了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方针,将劳动创造与物质保障紧密联系起来。

毛泽东劳动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辩证统一。1934年,他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论述确立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种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使新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毛泽东劳动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井冈山时期,他领导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中央苏区时期,他倡导红军官兵为群众挑水、扫地、劈柴等劳动,密切了军民关系。1934年,他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延安时期,他发动大生产运动,与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一起参加织布、纺线等劳动,树立了领导干部带头劳动的榜样。1943年,他在《组织起来》中强调:"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推动边区军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劳动创造幸福"的基本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劳动观。1950年代初期,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年,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方向。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大矛盾,强调"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他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改革。尽管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劳动越多越光荣"的偏差,但他关于劳动价值的基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劳动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他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鼓励全国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960年代,他倡导"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推动全国各行各业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这些实践都是对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1963年,他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劳动精神与道德品质有机结合。这些实践都是对毛泽东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的劳动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毛泽东劳动观中的实践品格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具有重要启示。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青年成长的科学路径。面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需求,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实践精神,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毛泽东劳动观中的人民立场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他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启示我们要坚持劳动为了人民、劳动依靠人民、劳动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让劳动创造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传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毛泽东的劳动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青春誓言,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气概;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立场,毛泽东的劳动观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面貌,更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劳动观,坚持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人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劳动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