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称不要盲目追求“老来瘦”,医生感慨原来这样的体重最长寿

发布时间:2025-09-14 08:00  浏览量:2

“人老了就该瘦”,这句老话,其实不完全对。

钟南山院士说了,不要盲目追求“老来瘦”。他没说瘦就一定不好,但明确指出:太瘦,不见得健康;完全吃素,也不推荐。

这番话上了热搜,不是偶然。因为我们身边,实在太多老年人把“瘦”当成了一种执念,以为那是健康、长寿的标配。但事实证明——不是。

瘦,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比如肌少症、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体重快速下降,先别高兴,得先查查原因。

身体太瘦,意味着储备不足。储备什么?蛋白质、肌肉量、骨密度、免疫力……都不足。一个感冒就能打垮,一个摔跤就骨折,一个住院就脱水。

很多老年人其实不是“瘦”,是“虚”。这个“虚”,外人看不出来,但身体知道。走两步喘、提不动东西、饭量越来越小,这些都不是“健康瘦”,是“无力瘦”。

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在24~27之间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最低。这不是什么阴差阳错,而是身体的智慧——

脂肪,是身体的“备用电池”。老年人代谢慢、修复慢,出了问题,靠的就是这些“储备”。不是鼓励肥胖,而是说:适度的脂肪,是生命的缓冲器。

还有一点,胖的人肌肉量往往也不低。尤其是活动多的老人,“胖”不一定是脂肪堆积,可能是肌肉占比大。肌肉,是老年人寿命的底气。

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我见过一位72岁的女性。她身高1米55,体重57公斤,体脂率略高,但肝肾功能正常,血糖血脂稳定,走路稳,饭量好。

她的邻居,比她高,比她瘦,却因反复摔倒导致髋骨骨折,长期卧床。

两个人的差别,并不在“体重”本身,而在“身体功能”。瘦的那个,其实肌肉量已经降到临界点了;而那个稍微圆润的老太太,活得灵活又自在。

现在有些老年人,特别讲“清淡”。甚至把“吃素”当成养生的终极法门。可是,完全不吃动物蛋白,会直接影响肌肉合成。

蛋白质,是肌肉的砖瓦。没有它,肌肉就盖不起来。植物蛋白固然好,但生物利用率比不上动物蛋白。老年人本来吸收功能就下降,再加限制摄入,肌肉流失更快。

一块瘦肉、一颗鸡蛋、一碗鱼汤,可能比一大碗青菜更有力量

不是让你天天大鱼大肉,而是说:适当的动物蛋白,真的是“续命”的本钱。

很多老人其实不是为了健康才瘦,是怕“别人说”——说自己胖、说自己老不修边幅、说自己不节制。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社会评价焦虑”。尤其是上了年纪后,他们更在意外界的眼光,哪怕那眼光不一定是专业的。

但身体不会听这些话。它只听“营养够不够”“肌肉能不能动”“血管通不通”。

老年人的健康,不该被“面子”裹挟。

中医上讲,老年人大多“阳气不足”。这不是玄学,是有生理学基础的。基础代谢率下降、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减弱,确实存在。

所以,再清淡的食物,也得吃够量;再忌口的老人,也别忌得太狠。有些人连鸡蛋黄都不吃,怕胆固醇,其实科学早已推翻了这个误区。

过度控制饮食,等于自断后路。

很多人看体重,只看体重计上的数字。其实更值得看的,是这个数字背后的“结构”——脂肪?肌肉?水分?内脏脂肪?

体重不等于肥胖,瘦也不等于健康。

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关注“身体成分”而不是单纯的体重数字。

有条件的,建议定期做身体成分分析,看看肌肉在不在、脂肪在哪儿。

说到底,老年人追求的,不是“瘦”下来,而是“活”下去,“活”得好。

能走路、能自己穿衣做饭、能吃得香睡得好,这才是实打实的健康。瘦得皮包骨,即使活着,也可能活得很被动。

老年人适度“丰盈”,是一种生命的底气。

别再跟体重较劲了

很多老人每天称体重,斤斤计较,今天重了半斤,就少吃一口饭,明天轻了一斤,就觉得自己“健康”了。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误伤。体重轻,不等于身体轻松;体重重,也不代表疾病缠身。

最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动、能不能吃、能不能笑。

结尾想说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60岁了,还能自己买菜煮饭、还能吃得香睡得稳,不管你体重几斤几两,都是一种胜利。

别为了“老来瘦”而饿着自己,也别为了“形象”而拒绝肉蛋奶。

身体不是装饰品,是你活着的工具。照顾好它,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善意。

参考文献:

[1]李广慧,吴佩琼,周迎春,等.老年人肌少症与营养状态及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4):1018-1022.

[2]张晓薇,李青,王跃文.中国城乡老年人膳食蛋白摄入状况与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6):795-799.

[3]国家老年健康研究中心.中国老年人健康监测报告(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