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有科学依据吗?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几点

发布时间:2025-09-14 14:55  浏览量:1

夜色刚刚降临,62岁的王阿姨就早早关上电视,洗漱完毕,在家人的疑惑目光中,上床准备入睡。她的女儿调侃:“这才八点,还跟小朋友似的!”而更多街坊邻里则善意提醒:“听说睡得越早,可能反而不长寿呢——你看,有人说‘睡得越早,死得越早’,真的假的?”王阿姨笑着摇头,心里却难免泛起波澜:“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早,怎么忽然成问题了?”

事实上,类似的质疑近几年在中老年群体中持续发酵。“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这一反常识的论调,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早睡到底是保健习惯,还是潜藏风险的‘健康误区’?更让无数人犯难的,还有一个网络热议问题:“最佳的睡眠时间究竟是几点?严格遵守‘早睡早起’就一定健康吗?”答案远比想象复杂;今天就为大家深度揭开“早睡争议”的医学真相,真正教您用科学姿势,睡出长寿和健康。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科学显示,关联背后真相复杂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流行着“睡得越早,死得越早”的说法,甚至引发了一轮关于“不正常作息”的广泛讨论。很多人或许会反问:“自古早睡早起身体好,难道这条名言要被颠覆?”其实,这句话确实源自权威研究,但结论远没那么简单和绝对

在权威医学期刊《Sleep Medicine》上,科学家曾对112,000多人,长达9.2年的跟踪研究。受试者被分为“早睡组”(18-22点入睡)、“正常组”(22-24点入睡)、“晚睡组”(24点后入睡),最终数据显示:无论“过早”还是“过晚”入睡,其总体“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高于22-24点入睡的正常组,其中“早睡组”风险提升程度最大。

这一发现无疑令人惊讶。但必须着重强调,研究只是“相关性分析”,并未直接证明早睡“致命”,更不代表所有群体都适用。背后原因复杂——例如,收入低、医疗落后地区的人习惯早睡,基础疾病发病率可能更高;而这些干扰因素,没有完全被当下研究剔除。

医学界普遍认为,睡眠时点(入睡时间)异常,往往与作息混乱、慢病缠身、生活压力、甚至隐性疾病相关。也就是说,一些异常“过早入睡”的人本身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并非简单的“早睡本身让人早死”。所以,网络流传的“睡得越早,死得越早”一刀切结论,其实有失偏颇,勿需过度忧虑。

最佳睡眠时间,医学大样本告诉你几点最合适

既然过早睡、过晚睡看起来都“不健康”,那“最佳入睡时间”是多少?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权威团队,都用大样本队列研究给出了答案。

英国一项针对8.8万余人的队列随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睡眠总时长、慢性病等变量后得出:每晚22点~23点之间入睡,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无论早于22点,还是晚于23点,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均有增加,表现为“U型关系”——提前或推迟都不好,适度刚刚好。

哈佛大学针对17万人的长期分析,也发现良好睡眠习惯(如入睡时间规律、总时长7~8小时、每周失眠不超过2晚等),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0%、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1%、癌症风险降低19%等多种健康指标显著关联。入睡时间比你想的更关键,而“22点~23点”才是高保真医学共识推荐的黄金区间。

为什么这一时间有如此“魔力”?从生理机制来说,人体的褪黑激素水平、激素分泌、血压和心脏活动的昼夜节律,在每日这个时间段达到最佳平衡。“违背生物钟”作息,易导致免疫下降、代谢紊乱,甚至增加慢性病、早亡风险。医学上,这被称为“昼夜节律紊乱综合征”

需要强调,并非“逐分钟”卡点入睡才合格,关键在于作息规律、生活节奏平稳,而不是盲目和他人攀比。

睡觉的4个“健康禁区”,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格外当心

选择了合适的入睡时间,睡前这些细节也直接影响到健康和寿命。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避免下列“睡眠误区”:

温度过高或过低:研究表明,最理想睡眠环境温度为15-24°C。床品厚度宜随气候变化适时调整,否则易导致夜间易醒、入睡困难。

睡前饱餐:睡前大量进食让胃肠道“加班”,直接导致胃肠负担和消化异常,还会影响褪黑激素释放,使入睡更困难。

作息无规律:睡眠时间、起床时间“忽早忽晚”,长期扰乱生物钟,可引发内分泌失调、血糖波动,影响大脑认知和记忆力。

枕头太高:超过9-12厘米的高枕头,不仅易落枕,还可引起颈椎病变和头痛。

不仅如此,许多老年人也热衷“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其实也并不利于健康。医学建议,不建议早于5点起床——早上天未亮,气温低,血压生理性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对本身就有高血压或心血管问题的老年人风险更大。尤其在冬季和夜间睡眠不足时,更要顺应个人生物钟,不宜过度强迫“早起”。

科学睡眠建议:日常这样做,切实提升健康与长寿概率

明明“早睡早起”不是单纯“越早越好”,如何才能科学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和健康?医学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入睡时间建议为每晚22-23点,保持总睡眠时长7-8小时。如果因特殊原因早于22点上床,但经常凌晨醒、白天无精打采,也应适时调整入睡时点。

保持作息规律。周末或假期不要大幅“补觉”,入睡和起床时间每天浮动不应超过1小时。让身体习惯“同一时间关灯、同一时间起床”。

睡前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避免蓝光刺激褪黑激素下降。可适当阅读、听舒缓音乐,帮助进入睡眠状态。

饮食清淡,避免夜宵及刺激性饮品(如咖啡、茶,以及大剂量的甜食)。

打造舒适睡眠环境。卧室对光线、温度、湿度、噪音有严格需要,尝试戴眼罩、使用安静的空调或加湿器。

中老年人不要强迫过早起床,尤其冬天和失眠时。顺应自然规律,关注自身睡眠质量,而非“时间点”的唯结果论。

有慢性病史、长期失眠难愈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和睡眠专科,避免自行调理反而耽误健康。

结语

回到王阿姨身上,她最终明白:“最好”的入睡时间,其实不是比谁更早抢上床,也绝不是简单地越晚越危险。真正关键在于睡眠总时长适宜、习惯规律、睡眠环境舒服、睡前行为得当,顺应自己的“生物钟”。“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这种说法,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应把握科学建议、警惕极端说法,别再被网络言论裹挟,忽略自身真实需求。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Sleep Medicine》期刊2021年大样本睡眠与健康结局队列研究 4.《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睡眠健康报告》 5.《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2022年年会论文集》 6.《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年版)》 7.《中华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睡眠障碍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