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一看胡适怎样评价西安事变

发布时间:2025-08-24 13:40  浏览量:1

**民国的风雨岁月,或许每个人都早已听腻了那些熟得掉渣的名字。胡适,这个开创白话文、倡导思想解放、掀翻旧体制的人物,站在人群中央听着掌声,也挨着暗箭。可是,要说胡适对西安事变的评论,哪怕再怎么粉饰柔化,也还是一地鸡毛——全是掩不住的真实想法。人到底是复杂的?**

那一年十二月,冷风穿过北平街头,报童张嘴喊着《大公报》的新号,路过老胡的窗下。胡适此刻正坐在书桌前,灯盏下光与影交错,墨汁未干,他笔尖下流淌出了对西安事变直白无比的批判。这不是偶然,更像是必然。真有人相信,他会支持张学良的“造反”吗?事实是在那篇1936年12月20日的公开文章中,他毫不留情。

他说张学良劫持蒋介石,是“把天下人当瞎子傻瓜”。用这样毫无修饰的词汇,给了彼时多数青年不小的震动。那种愤怒,没有丝毫遮掩。他认为,举国之安危,不能因为个人意识形态或“抗日”口号击碎。到底谁跟谁站在一边?那时那刻,胡适只认定了一个道理:蒋介石的权威,容不得挑战。

文章发布后,支持反对各自分明。胡适在这之前,被推上了思想解放的高台,但在这里,他直接指斥青年同情张学良者是“居心危害国家”或者“无知无识”。一群人气不打一处来,简直懵了。真有这么坏,难道他们的爱国情感全都错位了吗?可胡适言辞斩钉截铁,压根没打算留情面。这种全盘否定,站在当下看,总有点让人“下不去嘴”。

一部分人把这看成是他一贯的“理性主义”延续,可更有人觉得,这分明是一种脱离群众的精英冷漠。1966年,香港《明报》一篇回忆专栏里,曾借用过胡适那句“最奇怪的是今日还有一部分的青年人表同情于张学良”。写的人用了一个词:高冷。“高冷”和无情,其实就差一线。有人会觉得胡适胆子太大,也有人说他根本胆小,只会在相对安全的时刻,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简单单推给“一刀切”的结论。

可是,如果翻检当时的数据,胡适不是全然不知道外部局势。彼时东北“保安司令部军务局”公布数字,日军东侵已兵临热河,20余万平民涌入关内,流离失所。国际舆论汹涌,英国《泰晤士报》说中国政府“枕戈待旦 久无战果”,舆论倒向“东三省弃守论”。胡适回国前后,密切跟踪世界动态,这算不上什么私货。

他在文章中提及“我们国家民族在国际的地位骤然低落,只有我们刚从国外回来的人才能充分感觉到。”这句话很真实。可问题是:他真的站在了普通中国人的立场上吗?那些穷困潦倒的逃难者,那些无路可走的青年人,听见这些会想什么?少数人嚷着胡适“崇洋媚外”,不全是子虚乌有。西安事变发生后,据中央社发布调查,五成以上的青年学生对“张杨行为”持理解态度。老胡提笔斥责的时候,这些数字他见过没有?我猜见过,或许看不顺眼罢了。

争议继续发酵。拥蒋、倒蒋的割裂从未消失,胡适偏了一个极度鲜明的立场,这种“为稳定牺牲局部正义”的逻辑,读起来有点凉薄也有点现实。五年忍辱不战,为的是齐整步伐?这是老胡的话。可时间已经快要证明,日军根本不会给中国整队的时间。之后全面抗战爆发,历史往往比理论来得更快。

啊,对了,偏偏就是这种时候,胡适还要抛出自己的“知青论”。他把对青年批评推到了极致,说知识幼稚的青年总疑心政府,这种错误的感觉,该消除了。一刀切又来了。但若试着理解他的另一个逻辑——那个时代的青年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老胡到底是想维稳,还是怕了青春的冲动?自己人,也说不清。

网上有段视频,有人在B站翻录胡适讲西安事变评论,底下弹幕直接刷爆。有的不服,也有一批怀旧分子护着。现实往往不像理论那么顺滑。那些说胡适一贯开明的人,现在怎么解释得通他这份对民主的保守?

更滑稽的是,1949年以后关于胡适的争论更大。留在大陆的学生不少把他一段“张学良叛变,危害国家”的评论拿出来狠狠地批,觉得这和那个敢喊“大胆的走白话文”的胡适像两个人。也许人本来就可以矛盾,人一到关键时刻选择立场,也不是定死的。

最新的互联网上,不时有人贴出胡适文章文本,说他是推行白话文的民族导师。没错,贡献谁都不能否认。可要说新时代青年应该以他为精神象征,未免有些扯。譬如教材改革提议——把鲁迅文章换成胡适的?想想都觉得哪里不对。鲁迅的不妥协、狼性劲,和胡适的妥协、绅士,有啥必然可对比的嘛。

历史很怪,有时候你怎么回避,它都阴魂不散。胡适的文章被挂到了小学课本候选里,好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教育这么多年,真的会选出适合民族性格的榜样?

最有趣的是,胡适评论西安事变没有口风不改的那种“战略纵深”。他说“危害那个力量的行为,都是危害我们自己的国家,都是叛国祸国”。拉得响,落地也沉。这话也可以用在别的人身上。张学良自己也许恨死他了,青年学生群情激愤,还有部分教授私下笑他“读书多了反不落地气”。

事实有没有绝对真理?有,但当事人在泥潭里,常常也看不真切。要说胡适是时代的悲剧人物,不如说他是那个时代最讲理又最拧巴的大脑袋,相信理性,却难以理解多数人要的是什么。有时候他说出的判断,“无知无识”,也正是自己曾经称颂过的那些青年,不成想?

谁也没法一锤定音,他做的事肯定有贡献,可要拉到精神指导,还早得很。尤其是今天,该看的都看了,再让大家反复背诵老胡那几句话,怕是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每代青年的选择,怎么会是一篇三十年代的报纸社评说了算?

前路没谱,历史现场只是一堆旧报纸和故事里的人脉交错。限制不住谁能当偶像,也左右不了谁的教材里选谁。倒不如让胡适的文字,就和西安事变一样,变成尘埃落定后大家自个儿判断的一段陈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