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辅进校园:斩断“乱像”,为教育减负提质
发布时间:2025-09-15 19:05 浏览量:1
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发布通知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规范行动,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教辅材料过多过滥、利益输送等问题,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乱象丛生:教辅进校的“灰色地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辅材料进校园存在诸多乱象。利益关联复杂,部分学校和教育部门与书商形成灰黑色利益链条。一些教育股长甚至直言“推荐课外读物主要考虑哪种回扣多” ,在利益驱使下,教辅推荐订购层层加码,出现超“一教一辅”征订范围的情况。有的地方8年间教辅征订人均费用翻番,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对学生而言,过量的教辅材料不仅增加了课业压力,还造成资源浪费。有学校征订的教辅过多,孩子根本学不完,学期结束还有很多未开封。而且,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盲目刷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违背了教育规律。此外,不合规的教辅还可能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教育质量。
政策亮剑:规范管理的多重考量
多地出台政策规范教辅进校,具有重要意义。从教育公平角度看,能斩断利益链条,杜绝腐败现象,防止因利益输送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所有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学生成长角度,减少超量教辅,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避免陷入题海战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从教育本质回归角度,有助于扭转过度依赖教辅的局面,让教师专注教学创新和提升课堂质量,使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以广东为例,明确小学阶段由教育部门免费提供教辅,严格执行“一科一辅”,禁止教师推荐、批改或讲解非官方目录的教辅材料,且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江苏泰州泰兴市教育局通知,2023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改用学校自编的免费校本讲义 。这些举措有效限制了学校和教师在教辅征订中的违规行为,让学生和家长受益。
理性看待:平衡各方需求与担忧
政策推行过程中,部分家长表达了担忧。有的担心取消统一推荐后,需自行挑选教辅,增加了选择成本和辅导压力;还有的忧虑孩子学习会失去“抓手”,影响成绩。这些担忧反映出家长对教育质量和孩子未来的关注。
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做好政策宣讲,消除家长误解。如广东明确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自带自购学习材料,尊重学生差异。同时,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精选优质教辅,建立严格评议标准,让“减量”与“提质”同步。比如山西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发供学生免费使用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料。
教辅进校政策的规范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尽管面临挑战和质疑,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强家校沟通协作,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