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世卫组织公布致癌清单:除了中式咸鱼,还有4种食物要少吃
发布时间:2025-09-15 19:03 浏览量:1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前,54岁的顾阿姨正边喝着热乎乎的豆浆,边和摊主热聊。最近,她总觉得“左耳闷闷的”,但根本没放在心上:“老人嘛,年纪大了,毛病多点很正常”。谁知,那场看似寻常的耳闷,却改变了她的一生——医院检查的那天,医生盯着片子,神色凝重,“鼻咽部发现占位性病变,怀疑中期鼻咽癌”。说起顾阿姨的饮食习惯,她的女儿也是一脸无奈:“我们家每天都离不开咸鱼咸菜,她老人家一辈子就喜欢吃点‘有咸味的’。”医生随即提醒:“这种习惯危险得很,尤其咸鱼,早被世卫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你们还真得把吃的习惯改一改了!”
你是不是也以为,致癌和饮食没什么太大关系?其实,很多“家常美味”,正潜藏着健康凶险。世卫组织权威公布的致癌“黑名单”,除了广为人知的中式咸鱼,居然还隐匿着不少我们平时常吃、甚至离不开的食物。到底哪些日常餐桌上的“美味”,隐藏了不为人知的健康威胁?尤其是第3种,你或许每天都在吃,却从未警觉!
这篇文章,将带你揭开致癌食物榜单真相,科学解析风险背后的证据和机理。最后还将教你日常防护小技巧,帮助你和家人远离疾病,真正“吃得放心,活得健康”。
一、饮食与癌症的隐秘关联——常见食物是怎样进入致癌清单的?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也会和“致癌”扯上关系?其实,饮食习惯和癌症风险密切相关。多项权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1/3的癌症与不科学的饮食结构直接相关。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数据和研究结果后形成的健康共识。
就拿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来说,为了甄别生活中致病因素,专门划分了“致癌物等级”:1类致癌物为明确有致癌证据;2A类为很可能致癌物;2B类为可能致癌物。凡被列为1类致癌物的食物或物质,都代表着高度风险,证据确凿。
中式咸鱼便是被“锤实”上榜的1类致癌物之一。这类食物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类化合物,其中的N-亚硝胺是被证实的强致癌物,尤其容易诱发鼻咽癌。不仅如此,近年来还有越来越多日常食品被曝光具有类似风险。
所以,如果你依旧认为“吃一点点没关系”,那真的要小心了,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风险是长期积累的,如同在身体里埋下定时炸弹。
二、权威“黑名单”:除了中式咸鱼,还有4种高风险食物你必须警惕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还有疑问——除了咸鱼,究竟还有哪些食物被世卫组织正式列入“致癌黑名单”?下面列举的这4种,日常极常见,可能你家餐桌就有。
红肉及其加工制品
红肉指的是牛肉、羊肉、猪肉等哺乳类动物的肉。IARC将加工肉(比如香肠、腊肉、火腿等)定为1类致癌物,红肉本身为2A类致癌物。其中一项涉及10个国家、520000人的研究发现:经常食用加工肉制品的人群,肠癌风险高出18%。原因在于,这些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杂环胺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显著提升患癌概率。
特拉维夫大学和BMC Medicine的合作研究指出,红肉中Neu5Gc分子(人本身无法合成)可提升体内针对该分子的抗体反应,从而触发免疫异常反应并增加癌症风险。因此,建议红肉每日摄入别超过80克,每周不宜超过500克。烹饪时少油炸、少烧烤,多炖煮并辅以蔬菜,以减少风险。
发霉食物
被“晒黄”“变苦”的花生、大米等粮食,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但其实发霉食物含有黄曲霉毒素,这类毒素1993年就被WHO列为1类致癌物。毒性之强令人震惊——致癌力比二甲基亚硝胺高70倍,比砒霜高68倍!,主要攻击肝脏,直接提升肝癌风险。尤其在潮湿环境下储存的谷物、坚果等,稍有霉变就应果断丢弃,绝不能“省着吃”。
太烫的食物和热饮
你是否习惯把刚泡好的茶、刚做好的烫汤趁热喝下?殊不知,高于65℃的热饮、热食被IARC定为2A类致癌物。2016年《柳叶刀·肿瘤学》及国内外多项流行病调查显示:长期饮用高温热饮者,患食道癌风险大幅升高。这是因为食管和口腔黏膜在反复高温刺激下损伤修复难,易诱发慢性炎症继而癌变。所以,不管多想“趁热吃”,最好等食物温度降低再入口。
烧烤、油炸类食品
烟火气息、金黄酥脆、肉香四溢的烤串、炸鸡腿,许多人难以抗拒,但殊不知这些烹饪方式让食物中苯并芘、多环芳烃、杂环胺含量陡升,这几类均是被世卫组织明确定义的1类致癌物。研究指出,长期大量食用烧烤油炸食物与肝癌、肺癌等风险增加紧密相关。尤其在通风不良的厨房中烹饪,油烟中的有害物质易吸入体内,增大健康威胁。建议如有馋瘾,也要半年内不超过1次,最好用低温炖煮方式减少危害。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那还有什么能吃?其实致癌风险往往和摄入量、摄入方式成正比,科学饮食、注意搭配和卫生,才能让美味与健康兼得。
三、“黑名单”之下的科学饮食建议:躲开健康地雷,活得安心吃得自在
医学共识认为,致癌并不等于“片甲不留”,而应关注“量”和“方式”的控制。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把日常饮食风险降至最低,让健康有保障。
减少高风险食物的频次和摄入量。比如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加工肉制品如腊肠、咸鱼、火腿等尽量远离。
食物多样化。主粮、副食、肉类、蔬菜应合理搭配,促进营养互补,白肉(比如家禽、鱼类)是更健康的肉类替代选择。
善用健康烹饪方式。摒弃油炸、炭烤等高温烹饪,多选择炖、煮、蒸,且烹制前彻底清洗食材、远离高油高盐。
辨别变质,绝不“省吃”发霉食物。所有发苦、发霉、异味谷物坚果和调味品坚决扔掉。不要迷信“晒一晒能吃”,“丢弃远比治疗便宜”。
避免过烫饮食。无论喝茶、喝汤还是吃粥,入口温度≤60℃更安全。
保持厨房通风烹饪。炒菜、煎炸时及时排油烟,降低有害物质吸入风险。
定期体检。关注鼻咽、肝脏、消化系统健康,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健康其实现于点滴之间,正确饮食、适量运动、心理放松,是远离疾病的不二法门。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对饮食健康的警觉不够,总是觉得远离大病是“一种幸运”。但是,科学研究和自身习惯的反差,往往才是最容易让健康溜走的隐形杀手。改变饮食陋习,从每顿饭做起,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最大负责。
当然,食品致癌风险与个体因素、摄入频率密切相关。有些食物科学食用并不会立刻“致癌”,但频繁、高量、长期摄入危险骤增。健康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今天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未来身体健康的一砖一瓦。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致癌物清单》 4.BMC Medicine,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Neu5Gc carbohydrate and serum antibodies against it provides the molecular link to cancer. 5.《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指南(第二版),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