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灵经不起“阴阳怪气”的批评,校园批评的边界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9-16 10:15 浏览量:1
“批评不是不可以说,而是该怎么说。”在南都N视频、南都校探发起的《在校园和家庭,批评孩子的边界在哪?》调查问卷中,这句话成为受访者的共识缩影。
2024年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其自尊心,激励上进,严禁打骂、贬损、冷暴力以及其他伤害学生情感的言行。学校应当列出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情感的禁语,在教学与管理中禁止使用。
为进一步落实《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规定,日前,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学生家长、学校校长、教师、心理专家,并联合郑子殷政协委员工作室开展问卷调查,旨在更科学、系统地厘清校园和家庭中批评孩子的边界,列出一份“批评禁语”清单,用更正向、更有智慧、更有温度的语言,守护孩子的心灵,指引他们朝更阳光的方向成长。
孩子在“阴阳怪气”中垂头丧气
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否定教师开展批评的教育作用。在问卷中,表示支持甚至非常支持教师进行适当批评教育的家长超过68%。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批评教育无疑是必要的“导航”,指引孩子向善向上的必要教育手段。超过93%的受访者认为,批评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不良行为”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81.16%希望通过教师的批评“培养责任感”。
但是,什么样的批评,能引导孩子阳光成长?又有哪些话语,可能无意中刺痛了孩子的心灵?
“我不是你妈,如果不想交作业就不要交!”“等你上中学就知道死!”这些不是网络段子,而是一名小学生在课堂中亲耳听到的言语。
学生家长黄女士回忆,在本学期,只要当天有音乐课,孩子那天放学回家总会垂头丧气,细细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音乐教室布置和普通教室不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孩子们坐在椅子上腿如何摆放一目了然,王女士的孩子因为跷了二郎腿,引来老师走到跟前问:“要不要我给你斟杯茶呀?”全班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在另一节音乐课,黄女士的孩子因为喉咙痛没跟集体一起开口唱,老师发现后问明原因,说:“我还喉咙痛呢,下班之后还要看医生。像你这样子,等上了中学,睇你点死!”
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了给古诗词作曲配图的书面作业,孩子硬着头皮交作业时心虚地说了一句“画不出来”,老师直言:“我又不是你妈,如果不想交作业可以不交!”黄女士说,由于三次都是当众批评,孩子感到自己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有音乐课那天就不想上学。
黄女士并不否认孩子确有不当之处,“但老师用语和情绪,和孩子的错误是否对等,值得商榷。”她还补充道:“特别是用粤语说‘你上了中学睇你点死’这类话,已经不仅仅是讽刺,是诅咒。”
黄女士还表示,还有其他同班同学在课余聚会上吐槽过自己被老师批评的经历。性格比较沉稳的吴同学(化姓)说,在一次上课铃打响后,科学老师发现她还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就说了一句:“有的人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你没别人聪明还不好好上课。”活泼外向有点淘气的李同学(化姓)曾说,自己在一节课上违反纪律,老师说:“你和你妈一样,说话尖酸刻薄。”
“只能说老师是真性情吧,但这种‘真话’,有时候也真伤人。”黄女士无奈地表示,“批评的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在教师培训中应该更加强调。”
专家、校长:校园批评应对事不对人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心灵的‘无形刻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赵久波教授如是说。
既然批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要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既使批评更有效果、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灵?
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最为赞同的一项原则是“尊重孩子人格尊严”,超97%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另外,还有超90%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批评时应避免当众羞辱、不使用侮辱性词汇(如“蠢”“没出息”“废物”等)、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嘲讽孩子样貌、生理缺陷等)等。
“你就是那颗老鼠屎,影响一锅粥。”“你这个废物!你已经废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你就是个垃圾!”……在开放性问答的答案中,许多话语攻击性极强,即使在一名成年人听来也颇感不适。
在接受采访时,心理科专家和学校校长均将批评的关键准则指向了同一个维度——对事不对人,聚焦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这个人本身做出评判。赵久波强调,教师在批评时,应把学生本人与事件、错误分开,给孩子留出改进空间,避免终极判决式评价,强调孩子的可改变性,并注意表达方式。
在问卷中例举的不当批评语句中,最令受访者无法接受的是“像你这么蠢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其次分别是“你这种表现,以后只能去捡垃圾!”“你是不是‘眼瞎耳聋’?怎么老是做错题?”“全班就你拖后腿,丢不丢人?”
“像‘你是废物’‘没救了’‘蠢货’这类语言,属于明确的批评禁语,不仅否定孩子现在,也封堵了未来。”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校长招浩军说。赵久波也表示,在神经生物学层面,这类贬损性词句会激活杏仁核的威胁反应系统,持续释放应激激素,同时抑制前额叶皮质发展,直接损伤认知功能的核心载体。
此外,在社会学习层面,内化认同机制使学生把权威教师的评价转化为自我认识,这会直接冲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造成自我认知的扭曲。“当教师公开比较,比如‘你连某某的一半都不如’,这很容易诱发病态羞耻感,学生会将其内化为自我标签。”招浩军也提到,比较型的不当话语,比如“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怎么差这么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嫉妒情绪。
情绪、习惯与素养影响教师言语
“列明和遵循教育禁语是应有之义”
“我们也不愿意说那些话,但有时控制不住。”一名小学教师坦言,在面对学生严重扰乱课堂秩序或屡劝无效的行为时,“情绪一上来,有时候的确容易口无遮拦。”
招浩军分析,在学生打断课堂、故意不写作业、发生冲突等情况下,教师确实有可能出现言语过激的行为。教师“说错话”主要出于三大原因。首先是情绪失控,面对学生严重错误,老师一时难以平复情绪。“教师可能因过于气愤或愤怒,情绪瞬间失控,难以理智地组织语言,从而脱口而出一些不得当的话语。”其次是语言习惯,老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不当口头禅”无意中带入。最后是教育素养不足,个别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缺乏对教育言语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面对学生问题时,不能运用恰当、文明、有效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教育,而是习惯性地采用简单粗暴,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
“列明和遵循教育禁语,是应有之义,既呼应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立法精神,同时也是儿童友好型校园建设的实质性举措。无论是校园还是家庭,实际上都要列出批评禁语。”在接受采访时,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强调,列出对未成年人批评禁语,列的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注意义务,列的是对孩子特殊、优先保护,列的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尊重边界。
郑子殷提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长要“合理运用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教育部《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也明确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那么,具体而言,不应进入学生耳朵和心灵的批评禁语有哪几类?纸面上列明的批评禁语,要落实到每日的师生交流中,还面临着哪些难点?在下一篇专题稿件中,南都N视频、南都校探将继续对话一线教育者、心理科专家、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深入探索落实校园批评禁语的有效路径。
采写/制图:南都N视频记者 杨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