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血色周末!以军加大轰炸!加沙人:没吃没喝没地睡
发布时间:2025-09-16 14:31 浏览量:1
2025年9月15日,加沙地带北部迎来一个血色周日。
以色列军队对当地的军事行动有所加强,多座高层建筑被夷平。
当地医院证实,至少13名巴勒斯坦人在此次行动中丧生。
其中代尔巴拉赫市发生了一起针对帐篷的袭击,一户家庭全员遇难,两名家长、三个孩子,还有孩子的姑姑,共6人。
这家人本是北部城镇贝特哈嫩的居民,上周刚从加沙城避难所逃出来。
老实讲,避难本是为求一线生机,可谁能想到,临时搭建的帐篷竟成了他们的终点。
这种从“避难”到“遇难”的转折,让这场悲剧更显沉重。
就在以军行动造成惨剧的同时,美国方面的一个动作,更让这场悲剧多了一层复杂色彩。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当天开启了对以色列的访问,而他此行的核心议题,是和以色列官员探讨“加沙未来发展规划”。
鲁比奥的访问为期两天,出发前他就明确表示,要向以色列探寻加沙未来的发展方向。
9月15日当天,他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夫妇、美国驻以大使迈克・赫卡比夫妇一起,参观了西墙及附近隧道。
内塔尼亚胡借着这个场合说,鲁比奥的来访,证明了美以联盟的持久性和力量,“就像我们刚触碰的西墙石头一样坚固”。
本来想只看这一天的行程,可后来发现,鲁比奥的访问背景藏着不少波折。
上周,以色列在卡塔尔发动了一场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袭击,这个举动直接打乱了多方促成冲突结束的努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时对内塔尼亚胡很不满,公开说美国事前没收到任何通知。
即便有这个插曲,鲁比奥还是按原计划来了以色列。
而且在访以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3日,他还和特朗普一起见了卡塔尔总理,就以色列行动的后果做了磋商。
如此看来,美国这一系列操作,其实是想在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中,平衡和中东主要盟友的关系。
一边是长期支撑的以色列,一边是在中东有重要影响力的卡塔尔,这种平衡显然不好做。
而内塔尼亚胡强调美以联盟“如西墙石头般坚固”,更像是在借访问强化双方的绑定,淡化之前卡塔尔袭击事件带来的分歧。
以军在发动袭击前,曾警告当地居民撤离。
发言人阿维查伊・阿德雷发布撤离命令还不到一小时,部分设施就被摧毁了。
以方称哈马斯在平民区修建武装基础设施,还设观察点收集情报、准备袭击以军,但始终没拿出证据。
他们还说用了精确制导弹药和空中监视,为的是降低平民伤亡风险。
可加沙城居民阿贝德・伊斯梅尔的说法,却和以方表述完全相反。
他说这是以色列占领军在实施种族灭绝措施,“想把整座城市变废墟,强迫我们迁移,再来一次‘灾难日’”。
“灾难日”也就是“Nakba”,指的是1948年约70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或逃离家园的历史。
伊斯梅尔把当下的遭遇和历史创伤联系起来,这种感受并非没有缘由。
毕竟从实际结果看,平民伤亡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且是在“撤离警告”发出后不久就出现了,这很难不让人对以方的“降低伤亡”说法产生疑问。
随着军事行动升级,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也在同步加剧。
加沙地带卫生部9月15日发布消息,过去24小时里,有两名巴勒斯坦成年人因营养不良和饥饿丧生。
自2025年6月底统计以来,这个年龄段因营养不良丧生的人数已达277人。
而从2023年10月战争爆发到现在,已有145名儿童因为饥饿失去生命。
以色列国防机构称,过去一周有超1200辆援助物资卡车进入加沙。
可一线救援人员却说,这些物资远不够用,甚至有部分水资源还遭到了掠夺。
国际救援队倒是修复了一条从以色列到加沙的供水管道,让日输水量提升到1.4万立方米。
但要知道,战争已持续近两年,加沙的供水一直受限,再加上夏季酷暑,巴勒斯坦民众还是得追着水车储水。
搞不清以方所说的“物资进入”,为何没能缓解民众的基本需求,是运输环节出了问题,还是分配机制有漏洞?
各方对当前局势的立场也十分鲜明。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萨尼谴责以色列,认为以色列在卡塔尔的袭击是“对调解原则本身的攻击”,但他也表示,卡塔尔不会放弃调解,仍会和埃及、美国合作推动停火。
9月15日当天,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外长还开了会,商议对卡塔尔袭击事件的统一应对措施。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则在社交平台发了文,配文是“加沙的天际线正在改变”,还附上了建筑被摧毁的空袭视频。
他同时强烈否认了种族灭绝的指控。
很显然,以方对自己的军事行动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一边是“改变天际线”的行动,一边是“种族灭绝”的控诉,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距,正是巴以冲突难以缓解的原因之一。
回溯这场冲突的起点,要回到2023年10月7日。
那天,哈马斯领导的武装分子袭击了以色列南部,造成约1200人丧生,251人被绑架。
截至现在,加沙仍有48名人质,以色列方面称其中20人还活着。
而以色列随后发起的报复性攻势,已造成至少64871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这是加沙卫生部的数据,没区分平民和战斗人员,不过其中约半数是妇女和儿童。
加沙的主要城市大多被摧毁,约90%的居民,也就是200万人,成了流离失所者。
看到这些数字,很难不思考冲突的意义。
以色列要应对安全威胁,巴勒斯坦人要争取生存空间,可当前的方式,显然只是让悲剧不断循环。
联合国下周要召开“建立巴勒斯坦国承诺”的辩论,这场辩论大概率会引发激烈争论,因为内塔尼亚胡已明确表示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
美国一边支撑以色列,一边又要协调中东盟友关系,这种处境下提出的“加沙未来规划”,怕是很难真正考虑到巴勒斯坦民众的需求。
这个血色周末只是巴以冲突的一个缩影。
要打破僵局,靠军事打击或单边规划都并非明智之举。
只有真正正视双方的核心诉求,让人道主义援助落到实处,才有可能迈出和平的第一步。
否则,加沙的天际线或许还会改变,但改变的可能只是更多废墟,更多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