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 ——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16 17:38 浏览量:1
诗会聚群贤,乘兴游长安。秋日的西安因诗歌而更热烈,9月15日,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的中外诗人们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参观体验,沉浸于中国历史的恢宏气象与深厚底蕴,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用诗歌守护历史记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兵马俑一号坑,映入眼帘的是阵容严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队伍。它们肃穆矗立,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千年时空。据讲解员介绍,秦兵马俑刚出土时绘彩鲜明、栩栩如生,只是因接触了空气而迅速氧化,呈现出如今的黄土质地。拉美诗人们围拢在讲解员身边,看她手机上展示的秦兵马俑刚出土时的照片,不仅通体施彩,发髻和表情也纤毫毕现,令人连连赞叹。
拉美诗人观看兵马俑
墨西哥诗人阿德里安·门迭塔·莫克特苏马感慨道:“兵马俑身上原始彩绘虽已褪去,但诗歌所镌刻的灵魂却永不褪色,它比一切呐喊都更接近永恒。这次参观让我触摸到了时间的温度,深刻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精神联结力量。”他表示,诗歌让自己与千年前的工匠目光相连,让自己在长安的秋日里,听见了拉美大陆的回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诗歌能唤起我们相同的记忆,这也是我的创作追求:用诗歌守护历史,为记忆赋予意义。”
秦兵马俑二号坑的一尊玻璃柜里,安放着一座被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幸运星”的跪射俑,它身着战甲,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是目前唯一一座出土时完好无损的陶俑,也成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诗人们认真听讲解员介绍跪射俑精细的塑造和生动的神态,仔细观察陶俑身上铠甲的纹路和发髻、履底的刻画。阿德里安·门迭塔·莫克特苏马在找好角度拍下其完整样貌后说道:“兵马俑的庄严令人动容。这里的每尊陶俑都有独特的鼻梁曲线、迥异的面部形态以及个性化的手势。这些手势就像诗歌,不断传递着完整的情感。”
秦跪射俑
玻利维亚诗人本杰明·查韦斯惊叹于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统一的强盛王朝,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厅中徜徉,丰富精美的展品给他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这座博物馆十分现代化,它将所有的藏品保存得很好,有的展品还体现了中国和外国文明的交流。我认为,诗歌也是我们交流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从情感的角度接近彼此。”
在繁华市井中感受文化气象
拉美诗人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步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回千年前的大唐街市。拉美诗人们一袭唐装,广袖轻扬,俨然成了穿行于盛世的异域旅人。他们用兑换而来的“银两”,在喧闹缤纷的摊前驻足流连——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小吃,欣赏皮影、折纸、折扇等各色工艺。
萨尔瓦多作家劳里·克里斯蒂娜·加西亚·杜埃尼亚斯尤其沉醉于这些东方技艺。当她看到一位少女静坐莲池亭间,如画中之人,便主动上前合影,笑言“像是走进了某一句未曾写完的诗”。她谈道:“中国的唐诗与拉美的诗歌,向来不吝赞美自然。山川、流水、朝露,皆是我们创作中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爱,可以思考,而诗歌正是这爱与沉思的结晶,它让我们跨越语言,将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
拉美诗人与中国少女在莲池亭合影
行至一座茶摊前,忽闻一声清朗招呼:“客官,可愿一品香茗?”竟是“茶圣”陆羽笑立摊前。拉美诗人们接过小巧的茶盏,细细品茗,悠然茶香萦绕在鼻尖,从他们舒展的眉间中可以看出,这一口东方之味,已悄然浸润了他们的心怀。
智利诗人维多利亚·拉米雷斯·曼西莉亚表示,此次参观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深刻体验”。这里不仅生动再现了唐代的市井繁华,更提供了一个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在她看来,“中国与智利的诗歌,仿佛相隔万里却遥相呼应的两条河流。它们都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记录下了人与自然之间细腻而深沉的对话。这两种传统同样古老、深厚,如同两位智慧的老者,彼此之间,蓄满了亟待倾诉的话语”。
这是“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系列活动的首日。大部分诗人虽是初次相识,却因诗心相通,很快便如故友重逢。纵使相隔山海、语言各异,却无人觉得疏离。他们以诗为舟,畅游于文明的长河,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与文化碰撞中探寻超越言语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