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发布时间:2025-09-17 08:40 浏览量:1
在教育语境中,“折腾”常被视为形式主义与盲目跟风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走进众多鲜活且独特的教育现场,对话众多有想法且实干善为的校长,及至阅读余国庆与王辉国两位校长的文章,我们会发现,“折腾”背后是一位办学者的价值初心,是一种教育生态的营造,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时代奋进。
优秀的办学者,既不沉溺于“为变而变”的“折腾”,也不固守于僵化保守的不作为,而是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辩证统一。他们既回归育人本真,静心深耕,也勇于打破成规,顺应时代。
在我们长期关注和报道的众多校长中,可以看到不折腾的“守正”故事,也能发现善作为的“革新”举措。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慧以“种出来”的校园美学理念,持续“保卫童年”;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秦波坚持“向儿童学习”,引领童心小学从“自然而然的美育”向“自然而然的教育”一路进发;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益清小学校长孟新则坚持以儿童视角推进“友好型”教育变革,从不折腾教师。
而在“善为”的叙事中,更多精彩正在发生。四川省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友红带领团队从应对时代变局出发,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共生、人机共创的“新质学校”;扎根乡村40年的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果则通过综合中学改革与涉农职高建设,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甘肃省华亭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罗文旭更是从课堂“病灶”出发,开启一场10年勤耕不辍的“课堂革命”……
这些办学者的故事共同回应了一个核心命题:校长应如何引领学校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校长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做对了多少人的工作;不在于做成了多少今天的事,而在于育好了多少应对未来的人。一位优秀的校长,既要有沉得下去的定力,也要有站得高远的视野,在“变”与“不变”之间,真正厘清教育的本真意义,明晰改革的时代价值,摒弃浮躁、尊重规律,坚守育人初心,实施人文管理,运用科学方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双减”和新课标落地带来诸多挑战。越是在这种时候,校长越要清醒:教育不是热闹的会演、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关乎生命成长、教师尊严与文化积淀的长期工程。
因此,我们呼吁:回归育人本位,跳出“分数崇拜”和“活动泛滥”两个极端;尊重教师主体,拒绝“三拍决策”,建立信任、共研、共享的治理机制;坚持长期主义,不追风口、不盲目翻新;培育生态土壤,注重学校文化的持续优化,让教育在一草一木、一言一行的美好中真实发生。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