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防脱发?哪些食物适合秋季食用?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5-09-17 11:07  浏览量:1

9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第九场发布会,主题为“秋季中医药养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表示,秋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是呼吸道和胃肠疾病的高发期。同时,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忧郁、烦躁的情绪。

秋季养生,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从中医角度如何预防“秋老虎”伤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夏秋交界之际,虽已立秋,还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老百姓俗称“秋老虎”。“秋老虎”时湿气和暑热没有散尽,立秋以后,有时会感觉身上燥热,燥邪和暑热联系到一起,很容易造成“秋老虎”伤人的问题,造成头晕等中暑症状。

预防是最重要的,午后高热时尽量减少外出,穿一些透气的衣服,在屋子里面保持开窗通风,饮食上需要清暑祛湿,当然也要向预防秋燥过渡,可以煮一些绿豆薏苡仁粥等来缓解这样的症状,切忌辛辣刺激、冰冷的食品,避免伤及脾胃。

从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元气。如果有时间的话,午后可以休息15—30分钟恢复体力,清晨和傍晚的时候可以适当运动散步,打打八段锦,但是要减少剧烈的活动,运动后要喝一些温开水。

秋季如何内调外养防脱发?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汤军: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秋季脱发会多一些。秋季燥气当令,人体气血内收,头皮毛孔收缩,加之燥邪耗伤阴血,故而易出现脱发增多。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秋季脱发多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发根失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强调内外调养、里应外合综合施策。

内调方面,饮食上应多摄入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等滋阴养血之品,可将其与粳米一同熬煮成粥,每日早晨温热食用,能徐徐生养精血;同时应保证适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瘦肉和鱼类,但需严格避免辣椒、花椒、羊肉等辛辣温燥食物,以免助火伤阴,加重燥象。

特别推荐两款简便易行的药膳:桑椹黑豆黄精汤和核桃芝麻糊。

起居调摄尤为关键,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子时后是气血调复的关键,避免熬夜应子时前即11时前入睡,敛藏阴精;此外,还需注意节欲保精,避免纵欲过度,以固护肾气的根本。

外养方面,可坚持每日以指腹轻柔按摩头皮,从前额发际线开始缓慢按至后枕部,重点刺激百会穴、风池穴等关键穴位,每穴按揉三至五分钟,以局部微微发热为度,能有效疏通头部的气血。

还有就是梳头的时候宜选用木梳或牛角梳,自发根向发梢方向梳理,每日坚持百余下,以此刺激头部的经络。

洗发时,水温不易过烫,以接近体温为宜。选择洗发水可以选择含有何首乌、侧柏叶等成分温和的滋养型洗发产品。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何首乌有非常好的生发作用,建议大家外洗,内服要慎重。洗发后尽量避免高温电吹风,以减少对发质的损伤。

哪些食物适合秋季食用?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中医认为,秋季是“燥邪当令”,易耗伤津液,从而引发人们的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不适,此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养阴生津、润肺去燥的食物,如:梨、甘蔗、百合、莲藕、蜂蜜、山药、银耳、鸭肉等。

此外,秋季肺脏当令,中医五脏理论认为,肺属金,肝属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肺气过旺会影响到消化和情绪。五味入五脏理论学说认为:味酸入肝、味辛入肺,肺强则易于伤肝,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酸味的食材,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

秋季宜多食山楂、石榴、酸枣、青果等酸味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但是对于反酸的患者应当避免此类食物,同时应减少进食辛辣食物,如辣椒、韭菜、大葱、生姜,少饮白酒,既可避免肺气过旺伤肝,也可以减少辛温耗伤津液从而预防肺燥病的发生。

总体来说,秋季饮食应该以清润平补为主。秋季当令蔬果较多,是养生佳品,能够起到清热润燥的作用。早晨可以喝些粥,比如:生地石斛粳米粥、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粳米粥、黑芝麻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等,以达到益胃生津、养阳润肺作用。

同时,平时要注意少吃辛辣香燥之品及炸、熏、烤、煎的食物,除了阳虚体质以外,尽量避免过食温燥的食物,比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秋季的食疗方:雪梨百合汁,清热润燥,适合肺燥干咳人群;莲藕排骨汤,滋阴润燥,适合脾胃虚弱者;山药粥,补脾益肺,适合老人和儿童。

秋季饮食应当以“养阴防燥”为纲,顺应《黄帝内经》所说“秋冬养阴”之道,通过酸收柔润之品调和肺气,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伤春悲秋多烦恼,中医有哪些方法来缓解“悲秋”?

汤军: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自然界万物萧瑟易使人情绪低落,过度悲秋则会耗肺气、伤肺阴。中医养生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更强调调神,其核心是使情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和秋令的肃杀之气。

建议多进行户外的运动,选择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既可以开阔胸襟,又能宣泄胸中郁结之气,适当的增加日晒时间,尤其午后可以晒晒背部,因为背部分布着统领阳气的督脉,温煦背部有助于振奋机体阳气,自然驱散忧郁低沉情绪。

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搭配百合、莲子、银耳、玫瑰花等这些甘润芳香之品,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款安神解郁的药膳。百合莲子安神羹、玫瑰解郁茶。

中医讲究五行音疗,在声律调节方面,可多聆听一些乐曲,比如说春江花月夜等轻快舒缓的中国传统乐曲,避免聆听悲伤的曲调,以乐理来调和气机。

哪些体质的人不宜盲目进补?

沈洪:从中医体质学角度,以下几类人群不宜盲目进补: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

脾胃虚弱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若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积食;

胃火旺盛者,常见口臭、便秘、喜冷饮,需要先清热再进补,否则易加重内热;

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建议先健脾调养,待脾胃功能恢复以后再进补。

春捂秋冻不适合哪些人群?

刘清泉:秋冻要适量,千万不要过分地冻,有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度受冻而伤身体。比如说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阻力增加,增加脑血栓、心绞痛风险。这类人群需要及时保暖,注意保暖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包括慢阻肺、哮喘的病人,盲目秋冻会使病情急性加重,所以这类人群一定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导致一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对于脾胃虚弱这类人群容易受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尤其要注重腹部的保暖。很多女孩子特别爱露肚脐,穿的衣服薄,如果她的脾胃不好,平时容易痛经,就更要注意腹部保暖。

对于一部分体质虚寒,平时手脚凉,容易感冒的人群,这些人本身阳气不足,如果随着气温的下降还要再秋冻,更容易伤阳气,导致虚寒加重,出现各种身体问题,这类人群需要适时添加衣服,注重温补,不适合用秋冻锻练免疫力。

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